IMF提醒全球金融存在5個風險
2019/04/1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4月10日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性報告》中指出,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正在提高」。這是因為評等低的公司債的發行餘額在2008年雷曼危機以後猛增至4倍等,美歐企業的債務正在膨脹。強調如金融市場發生驟變、經濟衰退有可能加劇這一擔憂。
![]() |
美元紙幣(資料) |
報告反映出的實際情況是,由於罕見的貨幣寬鬆長期持續,經濟的扭曲正在積蓄。相關報告由IMF每半年發佈1次。將成為4月11~12日在華盛頓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討論材料。
進入2019年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停止加息,其他中央銀行也相繼轉向貨幣寬鬆方向。在市場上,政策轉變將帶來何種影響成為焦點,為金融體系的風險敲響警鐘的IMF報告的內容或將受到關注。
金融市場歡迎美國等的加息停止,美國股價逼近歷史最高點。公司債的利率也出現下降(價格上升)。貨幣寬鬆和資産價格上升對眼前的經濟構成利多,但同時也將帶來過剩投資和貸款增加的危險。
作為可能動搖世界金融體系穩定的風險,IMF抱有的擔憂之一是已開發國家企業的債務。全球企業債務截至2017年底達到167萬億美元。與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底相比增加約60萬億美元(55%)。在全球性資金過剩的背景下,在歐美,低評等企業獲得低利率融資和發行公司債的情況增加。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債務也出現激增。
![]() |
但是,如果經濟和市場環境惡化,債務違約將增加,IMF指出這將「有可能加劇經濟衰退」。此前積極提供投資和貸款的資金可能被迅速撤走,還有可能發展為金融市場的混亂。
在報告書中,除了企業債務之外,IMF還主要聚焦了4個風險。
首先是歐元區的國債。歐洲的金融機構大量持有義大利等南歐國家國債,如果財政風險加強,金融機構的自有資本可能嚴重縮水。
其次是中國的不良債權處理風險。中國的小規模銀行存在不得不在經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增加低利差貸款的一面。在中國經濟減速的背景下,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存在激增的風險。
![]() |
第三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外流。尤其對於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券,歐美投資信託等的投資餘額達到8000億美元。如果某種不安導致投資信託解約增加,資金有可能迅速流出新興市場國家。
最後是住宅價格的調整。北歐、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在過去數年裏住宅價格大幅上升的國家不在少數。據IMF的分析,可以看到過剩貸款和提價,1~3年後的價格下跌風險正在提高。
所有風險都是在貨幣寬鬆在世界範圍長期持續的背景下形成的。最近數年來,再加上美國的財政刺激,世界經濟迎來改善,與此同時,可能對將來的經濟帶來打擊的扭曲也在積蓄。
作為應對這些風險的舉措,IMF列舉了(1)中央銀行和市場的適當的對話、(2)金融監管的強化、(3)財政赤字的削減、(4)防備新興市場國家資金外流等4點。
但是,如果為消除不均衡而加快財政重建和貨幣緊縮,又有可能成為經濟減速的導火線。在「經濟增長」和「抑制不均衡」這一兩難的局面下,探索適當的均衡點在哪,或將成為G20當局者背負的沉重課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後藤達也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