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債券價值1~6月蒸發17萬億美元
2022/07/19
全球的債券價值正在驟減。2022年1~6月減少17萬億美元,作為6個月間的數據,創下可追溯的1990年以後的最大降幅。隨著各國收緊貨幣政策,債券利率猛增,與利率趨勢相反,債券價格暴跌。債券市場收縮,過去一直依賴債務的世界經濟走到了拐角。如果價格繼續下跌,持有很多國債的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也會加大。
配置有一定總市值債券的美國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在2022年1~6月下跌12%,高於雷曼危機時的2008年5~10月(下跌6%)等。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的債券餘額來推算,2021年底為142萬億美元左右的債券價值到6月底減少到了125萬億美元左右。
據美國銀行統計,僅從國債來看,創下1865年以後的最大跌幅。持有債券的金融機構和信投公司廣受損失,投資意願大幅降低。雖然銀行隨著利率上漲而提高了融資利率,但被迫對持有債券做損失處理,陷入苦戰。
國債方面,擔憂財政的南歐各國的國債利率不斷上漲。義大利政府6月底發行的10年期國債的中標利率為3.47%,處於8年來的高水準。瑞穗調查與技術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太田智之表示,「由於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支援家庭收支的財政政策壓力越來越大,南歐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財政存在走到頭的風險」。
公司債方面,評等低的企業需要給出高「利差」。線上博彩運營商英國888控股為了籌集收購資金而發行公司債券,投資銀行給出了超過11%的高利率,但投資者的需求仍很低迷。據美國彭博通訊社報道,2022年1~6月全球70多項公司債券發行項目延期和中止。是2021年全年(37項)的近2倍。
![]() |
在新興國家,金融體系引發的不安加劇。新興國家政府非常傾向於依靠本國銀行來購買國債,對本國國債價格下跌後銀行的權益資本會減少的「毀滅迴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十分警惕。IMF的分析顯示,2021年新興國家國債在銀行總資産中的佔比達到17.2%,相較於2010~2014年的12.7%出現上升。新興國家銀行的信用評等相繼被下調。
在1998年的俄羅斯和2001~2002年的阿根廷,權益資本減少的銀行不願意放貸,對經濟帶來了不良影響。
在歐洲,為應對新冠疫情而發行的國債由銀行持有,義大利本國國債在銀行資産中的佔比為12%左右,相較於2019年的10%左右出現上升。歐洲中央銀行(ECB)指出,「由於疫情,國債和銀行的關係再次引發強烈擔憂」。
國際金融協會(IIF)的統計顯示,包括新興國家在內,全球債務餘額已突破300萬億美元,在最近20多年裏膨脹至約3.5倍。超過了同一期間國內生産總值(GDP)的增長率(約2.5倍)。
如果全球債券利率平均上升1%,從長期來看,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等方式,利息支付負擔將增加1.25萬億美元。在低利率環境下,過去總是依靠債務來支撐經濟,但這種做法的前提正在發生動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