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上半年出現歷史性劇變
2022/07/01
2022年1~6月的金融市場發生了歷史性的劇變。日元兌美元匯率貶值22日元,創下40年來最大跌幅,美國股市下跌20%(截至6月29日),創下52年來最大跌幅。美歐出現1970~80年代以來最大通貨膨脹,對已經完全習慣低通膨、低利率環境的投資資金帶來衝擊。越來越多觀點認為,這是經濟結構的長期性轉捩點。
![]() |
震源是商品市場行情。1~6月,顯示國際商品綜合價格浮動的路孚特/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數(Refinitiv Core Commodity CRB指數)上漲29%。這是有數據可追溯的1994年以來與2008年上半年持平的最大漲幅。正當經濟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帶動需求猛增之時,烏克蘭危機造成的供應制約帶來了沉重打擊。
能源價格上漲導致美英的物價上漲率達到40年來最高水準,德國為50年來最高。各國中央銀行被迫由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轉向貨幣緊縮。從上半年的數據來看,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實施的1.5%加息幅度為1984年以來最高。
從貨幣政策方針不同的日美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差距來看,由2021年底的1.4%左右擴大到2.9%左右。擴大幅度從上半年數據來看屬於35年來最大。因利率差擴大,6月29日的日元兌美元匯率24年來首次跌至1美元兌137日元以上,上半年跌幅為《廣場協議》修正美元升值前的1982年以來最大。
![]() |
紐約證券交易所顯示器上播放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畫面(資料,REUTERS) |
美國等全球的利率在1980年代前半期達到最高水準後不斷下降。儲蓄擴大和數位化帶來的投資增長乏力導致資金過剩,利率下降。由於冷戰後的全球化等原因,物價也變得難以上漲。
但是,隨著「新冷戰」格局的形成,出現了國家安全保障優先於成本的情況。「脫碳化」導致能源價格上漲。歐洲中央銀行(ECB)總裁拉加德6月29日表示「我認為不會回到低通膨的環境」。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