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企業評等下調次數增加8%

2024/03/06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連鎖藥店來德愛(Rite Aid,Reuters)

  

      2023年全球評等機構對全球企業的評等下調次數達到1409次,同比增長8%。連續2年超過評等上調的次數(1001次)。在高利率和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背景下,原本財務脆弱的企業的信用等級正在下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統計了美國評等機構標普全球評等(S&P Global Ratings)和穆迪投資者服務調整全球債券發行企業(對象為除金融以外的約1萬家公司)評等的情況。

 

      2023年的評等下調次數連續2年增加。新冠疫情蔓延的2020年為3042次,與2019年相比激增至約2倍,2021年在各國經濟刺激對策和貨幣寬鬆的背景下減少至891次。2022年以後,隨著歐美央行迅速加息,評等下調再次增加。

 

      評等下調對象的近90%是原本評等為垃圾級的BB級以下企業。在債務處於高水準的情況下遭遇了利率高企,利息支付負擔變得沉重。

 

      按行業來看,零售和餐飲企業的評等下調較多。通貨膨脹導致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影響正在顯現。

 

      標普將美國折扣店99 Cents Only Stores從「CCC+」降級為表明部分債務無法償還的「選擇性違約(SD)」。

 

      穆迪將食品巨頭B&G食品公司的信用等級從「Caa1(相當於CCC+)」下調至「Caa2(相當於CCC)」。

 

      房地産領域的評等下調也很突出。標普正在研究把瑞典房地産企業SBB的評等下調為「選擇性違約」。穆迪2023年11月將中國房地産企業萬科下調2級。

 

      穆迪在2023年8月下調評等的中國最大房地産企業碧桂園控股已經被國際金融團體認定為債務違約。

 

      按地區來看,降級較多的是美國,佔整體的6成。其背景是高收益債券(低評等債券)市場發達,評等較低的企業發行公司債的情況常見。此外,英國為6%,加拿大為3%,中國為1%。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