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誤判讓日本負增長
2014/11/18
![]() |
日經指數受GDP數據影響當日下跌500餘點(17日,東京街頭) |
導致個人消費「誤判」的是物價上漲。日本消費稅增稅、日元貶值導致的進口産品價格上漲、天氣異常導致的蔬菜價格上漲。7~9月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剔除房屋租金之後較上年上漲4.0%,而剔除這一因素的實際工資則下降了2.5%。時隔15年的較高工資上漲以及夏季獎金增長並未追上物價上漲。此外,餐飲支出也出現了減少,顯示出節約意識。
![]() |
08年時,雷曼危機和突破1美元兌80日元的日元升值讓日本經營者認識到依賴在日本國內生産所面臨的風險。佔日本出口總額20%的汽車産業加速推進將生産和採購向海外轉移。今年在表現堅挺的北美市場銷售的汽車主要來自日本車企的墨西哥等海外生産基地。考慮到7~9月電子零部件和設備的出口供貨同比增長6.0%,日元貶值也未能帶動汽車出口增長成為重大誤判。
內外需的誤判將迫使日本政府對經濟政策作出調整。日本內閣府7月匯總的報告指出,要想達成14年實際GDP增長1.2%的預期目標,10~12月和明年1~3月GDP有必要同比增長3.1%,但是現在看來很難達成。
不過,從7~9月的GDP來看,企業推進去庫存化成為GDP同比陷入負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去庫存化告一段落之後,生産有望出現復甦。
但日本雇用人數持續同比增長1%左右,相當於勞動者報酬總額的名義雇用者報酬大幅增長。失業率較低,求人倍率也處於較高水準。增加勞動者報酬,吸引企業在日本國內實施投資。日本政府在切斷經濟良性循環的跡象,真正犯下大錯之前,有必要正視在受到消費稅增稅影響的內外需上的誤判。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