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態」考驗各國適應能力

2020/05/06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擴大,世界站在大蕭條以來的危機之中。日本5月4日決定緊急事態宣言延長至5月底。雖然海外存在放鬆出行限制,摸索結束限制舉措的趨勢,但經濟今後達不到以前的水準、維持「水面以下」的低空飛行的可能性很大。需要通過醫療體制的完善等,提高對病毒的抗性,同時恢復經濟活力。各國對「新常態」的適應能力將受到考驗。

   

      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人數在世界範圍超過了350萬人。雖然治療藥和疫苗的開發進展迅速,但仍在途中。目前除了出行限制之外,幾乎沒有其他防控手段。但是,無法持續依賴為抑制感染而勒緊經濟脖子的「城市封鎖」這樣的猛藥。

   

      各國將為退出限制舉措進行摸索。浮出水面的是為防止疫情再次擴大而在封鎖解除後仍對人們生活和經濟活動進行一訂製約的「新常態」。

   

 

      目前每天新出現約2萬~3萬名感染者的美國也將分階段放寬限制,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必須讓經濟恢復功能」。存在的危機感是如果持續進行封鎖,破産和失業將擴大,社會可能陷入癱瘓。

     

      中立性強的美國國會預算局(CBO)預測稱,4~6月實際國內生産總值(GDP)按同比年率計算下降39.6%。與時隔6年出現負增長的1~3月相比進一步下降。

   

       預測顯示,7~9月將增長23.5%,看起來像是V型復甦。但按GDP的金額來看,僅為20.1萬億美元,明顯低於上年同期的21.5萬億美元。即使是有望連續2個季度實現2位數增長的10~12月,也僅為20.7萬億美元,低於成為最近頂峰的2019年10~12月的21.7萬億美元。

    

      針對新冠病毒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稱之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暫時降至負增長的情況似乎難以避免。歐洲中央銀行(ECB)認為,歐洲的季度GDP恢復至危機前的水準要等到2021~2022年。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的估算顯示,日美歐的GDP將在未來約1年裏維持同比負增長。

    


   

      在疫苗等有效防控手段出現之前,疫情有可能再次擴大。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根據歷史上流感的大流行歷史對新冠病毒的第二波疫情敲響警鐘。此前已經中招的英國首相強生指出「必須認識到第二波疫情的風險」,對放寬出行禁令持慎重態度。

   

 

       法國將於11日解除嚴格的外出限制,恢復小學上課等的活動,但美術館和電影院繼續關閉。餐飲店的營業仍不允許。義大利4日起首先恢復製造業活動。餐廳等將在6月以後。日本原本沒有採取海外那樣的嚴格封鎖,但推遲了原定於至5月6日的緊急事態宣言的解除。

   

      要想讓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就必須加強檢測,把疫情蔓延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美國的目標是在一個月內將檢測數量提高一倍,5月份之內達到每週200萬次。有觀點認為即便這樣仍然不夠。洛克菲勒基金會建議進行大規模檢測,每週達到2000萬~3000萬次。另外還需要構建後備體制,通過擴充醫療設施來防止醫療體系崩潰。

   

      日本的疫情到目前為止尚未嚴重到中國和歐美的程度,但眼下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檢測能力和重症監護室等醫療資源在已開發國家當中處於落後。

 

      走出危機重啟經濟活動的前提對病毒的耐受性。4月底的北京,在預定2021年開業的環球影城建築工地上,作業人員被保安人員叫住,讓出示最近兩周在北京的「健康碼」。

  

       中國已經度過疫情高峰期重啟經濟,工業産值的同比下降率從1~2月的13%縮小到3月份的1%。即便如此,仍未放鬆警惕,繼續保護嚴格的防控態勢。五一長假期間的遊客人數僅為去年的三分之一。在4月份的最後一週,北京乘坐地鐵的人數比上年同期減少6成,上海也不到上年的三分之二。

    


    

       如果經營活動基本停頓的企業再不逐步恢復,經濟將會進一步惡化。德國福斯4月份在中國以外地方的生産銷售幾乎完全停止。歐洲最大的大眾工廠雖説已經重啟,但産量只有危機前的4成左右。公司首席財務官(CFO)Frank Witter認為「不覺得接下來的3個月能恢復正常。二季度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經營虧損」。

   

上班高峰時間的北京街頭(4月20日,Reuters)

 

      「此前曾多次度過經濟低迷時期,但此次的程度完全不同」,日本企業長州觀光開發在山口縣萩市經營著可容納800人的「萩Grand Hotel天空」,但眼下的預訂還不到上年的一成,由於經營困難而於4月6日向山口地方法院申請自我破産。社長澤野秀人嘆息「看不到未來」。

  

     遏制疫情需要時間,經濟萎縮長期持續下去還有可能損害恢復能力。即便是度過危機,也無法恢復到和以前完全相同的樣子。疫情蔓延全球的風險常在。在完善醫療基礎與病毒打持久戰的同時,還要重建「水面下」的經濟。最早確立對「新常態」適應能力的國家或者企業,將成為後新冠時代的世界引領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