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製造業出現復甦跡象 對華出口增長

2020/08/14


       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的製造業開始復甦。雖然生産水準仍然較低,但對前景的樂觀論調正在擴大。支撐復甦的是對中國出口,對中國市場依賴度可能進一步提高的風險也浮出水面。

 

       「雖然市場正在復甦,但速度和規模存在差異。對今年下半年保持慎重的樂觀」,德國寶馬的CEO奧利弗·齊普斯(Oliver Zipse)8月5日表現出複雜的情緒。該公司2020年4~6月財報出現了2009年以來的首次最終虧損。

 

       慎重和樂觀的並存還體現在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景氣度指數上。德國製造業的指數連續3個月改善,7月為-12。與4月的-44相比明顯復甦,但仍未達到危機前的水準。

 

 

       其特徵在於,雖然現狀評估為-34,處於非常低的水準,但前景評估提高至13,正在推高整體指數。「雖然目前較差,但早晚會改善」的預期先行局面明顯,如果第2波新冠疫情等風險表面化,企業心理一下子崩潰的危險也隱隱存在。

 

       德國經濟能否走向全面復甦?關鍵是支柱的汽車産業。8月5日發佈的德國7月乘用車産量同比減少6%,較4月(減少97%)顯著復甦。不過,作為支撐的乘用車出口7月減少15%,欠缺強勁勢頭。「新車銷售正在恢復,但7~9月仍將低於上年」(德國戴姆勒),這種悲觀看法較多。

 

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工廠(4月,reuters)

 

       只要汽車行業沒有復甦,材料等行業的復甦也就存在極限。歐洲最大化工企業德國巴斯夫(BASF)的CEO馬丁·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慎重地表示,「不認為7~9月的營業利潤會比4~6月大幅改善」。

 

       儘管如此企業仍未喪失對前景的樂觀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中國出口正在復甦。在德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當中,出口占47%,明顯高於日本的18.5%。對德國這樣的出口大國來説,最大的貿易夥伴國中國最先擺脫經濟谷底可以説是積極跡象。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的出口比上月高14.9%,但同比減少9.4%。按國家和地區來看,德國對歐元區出口同比減少11%,降至361億歐元,對美國出口減少20.7%,為73億歐元,而對英國出口減少15.7%,為50億歐元,均明顯下滑。

 

       另一方面,對中國出口增長15.4%,增至83億歐元。寶馬在中國的新車銷量4~6月同比增加17%。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約阿希姆·朗(Joachim Lang)分析稱,「中國貿易的穩定將推動國際貿易整體的復甦,正在推高德國企業的收益」。

 

       歐盟力爭借助7500億歐元規模的歐洲復興基金,實現歐元區經濟的自主復甦,但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産生效果。而在美國,第2波疫情擴大,經濟的全面復甦依然遙遠。

 

       中美對立加劇、經濟脫鉤的情況在德國也被談論。不過,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狀況,德國面臨著難以輕易與中國拉開距離的現實。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石川潤 柏林,深尾倖生 法蘭克福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