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恢復落後於中美

2020/12/15


  日本經濟從新冠疫情中恢復得較為緩慢。日本銀行(央行)12月14日公佈的12月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短觀)結果顯示,雖然企業景氣度持續改善,但仍處於低水準。落後於已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的美國和中國。背景是代表經濟「基礎實力」的潛在增長率低。日本必須採取提高中長期增長能力的措施。

   

  12月的日本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中,在景氣判斷指數(DI,從回答景氣度「好」的企業比例中減去回答「差」的企業比例後得出)方面,作為代表性指標的製造業大企業為-10,比9月進行的上次調查改善了17個百分點。連續2個季度增長。

 

   

  起拉動作用的是汽車行業。面向中國和美國的出口在10月均同比增長超20%。尤其是中國的新車銷售到11月連續8個月增長。在日本國內方面,11月的新車銷售雖然同比增長6.8%,但主要是去年消費稅增稅的反彈因素。一家銷售店表示,「進店顧客沒有大幅增加,還沒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日本非製造業大企業的景氣判斷指數為-5,改善了7個百分點。目前家電銷售等實現增長,但旅遊刺激政策「Go To Travel」部分停止的不利影響也在顯現。新冠感染的再次擴大也給住宿·餐飲服務帶來逆風,非製造業3個月後的景氣判斷指數預計為-6,3個季度以來再次惡化。

   

本田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整車工廠(資料圖)

   

  在零售行業方面,預計各大百貨公司的銷售額到明年春季將同比下滑15~20%。也有人認為「還出現了暫不返鄉的動向,歲末年初的銷售額將增長緩慢」(大型家電量販店)。

   

  日本大和證券的岩下真理對今後的預測是「K字型恢復」。外需主導的製造業緩慢恢復,而感染風險較重的非製造業將二次探底,呈現出兩極化走向。

        


        

  與國外相比,日本經濟恢復明顯緩慢。在作為經濟前景指標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方面,日本製造業11月為49.0,低於50的榮枯線。

   

  中國製造業PMI在5月時就超過50,11月為54.9,達到約10年來的高水準。美國的製造業PMI連續5個月超過50,疫情再次擴大的歐洲也達到53.8。

   

  日企和海外企業的業績也存在差距。QUICK FactSet統計了全球約3200家主要企業2020年10~12月的凈利潤預期,全球總體預計同比增長4%,4個季度以來首次轉為增加。歐洲和中國企業預計實現凈利潤2位數增長,而日本預計減少2成。

      

   

  明治安田綜合研究所的小玉祐一指出,「根據勞動力及生産效率等計算出的潛在增長力左右著經濟恢復的反彈力」。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2月推測,2020年中國潛在增長率為5.5%,美國為1.8%,德國和法國為1.0%,日本只有0.3%。

   

  日本銀行的全國企業短期經濟觀測調查顯示,2020年度的設備投資計劃同比減少3.9%,連續3個季度下調。難以看到未來的增長,對投資猶豫不前的姿態鮮明。日本的勞動人口持續減少,提高生産效率的措施必不可少,但「技術革新及企業的新陳代謝緩慢」(三菱UFJ調查與諮詢公司的小林真一郎)。

    

  在日本政府重視的環保和數位領域,民間已開始行動。大型半導體記憶體廠商鎧俠(原東芝記憶體)預計數據中心需求將擴大,投資1萬億日元在三重縣建設新工廠。

   

  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教授宮本弘曉認為,「數位化將有利於提高生産效率,經濟波及效應也很大」。大和證券的岩下真理也指出,「日本有很多節能技術出色的企業,有望支撐經濟增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