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經濟遇上「中國風險」?
2013/11/26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2013年經濟增長率預期從5月預測的5.4%下調至5%。作為負面因素,IMF指出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以及原油與礦物等資源價格的下跌。
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來説,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國,同時也是其原油和銅等天然資源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但是,由於中國高層相比高速增長更加重視結構改革,以及人工費暴漲等影響,中國的生産活動相比此前有所放緩,對天然資源的需求增長也顯得乏力。
![]() |
在南非鉑礦山進行挖掘的礦工(南非,kyodo) |
據IMF估算,中國的國內固定資産投資每增長1%,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出口額將增長約0.6%。而在對中國出口比例更高的安哥拉、南非和剛果等5個國家,這一比例將達到0.8%。
另外,天然資源的價格下跌也構成不利因素。資源相關出口占非洲各國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80%。「應構建不依賴天然資源的發展模式」。10月上旬,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巴黎舉行的非洲經濟論壇上,非洲各國部長和經濟專家相繼指出了目前經濟結構存在的風險。
尼日利亞中央銀行行長拉米多·薩努西強調稱,「僅僅依靠初級産品的出口,難以實現長期發展」。指出,為了在人口增長的同時確保就業機會,有必要通過吸引海外製造業和振興農業等舉措來推進「産業升級」。
![]() |
一方面,「中國風險」浮出水面對日本企業構成利多。肯亞一位外交官表示,「非洲很多國家都已開始重視先進製造技術的轉移。對日本和歐洲企業非常期待」。2014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訪問非洲。相比中國和歐美各國,日本企業在非洲起步明顯較晚,安倍的出訪能否推動日本企業進入非洲將受到關注。
(押野真也 開羅報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