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將讓國際分工瓦解
2018/09/03
「預計大豆出口將創歷史新高」,巴西植物油行業協會7月下旬將2018年的大豆出口預期上調至7350萬噸。該國産大豆的現貨價格也刷新最高紀錄。中美貿易戰讓巴西坐收漁翁之利。
![]() |
由於中國徵收報復關稅,美國穀物企業轉為向歐洲等地出口大豆(伊利諾伊州的大豆農場,Reuters) |
作為美國限制中國商品進口的報復措施,中國7月對美國産大豆加徵25%的關稅。鑒於佔全球大豆進口量6成的中美貿易戰,一家日本貿易企業表示「從春季開始在巴西搶購大豆」。
從美國和巴西採購大豆的美國嘉吉公司(Cargill)將巴西産大豆銷往中國, 將價格下跌的美國産大豆銷往歐盟和中南美。即便如此,美國産大豆的價格依然持續低迷,對農戶造成了打擊。美國川普政府緊急對農民提供援助,但是依然不能平息農戶的不滿。
農産品和能源等初級産品與工業品相比,容易更換採購地,對買家有利。反之,需要從長遠出發實施設備投資的賣家則更容易受到影響。中國下一個瞄準的是美國致力於擴大出口的液化天然氣(LNG)。中國8月公佈的報復關稅商品清單顯示,將對美國産液化天然氣加徵關稅,稅率在25%的最高檔。
美國的液化天然氣企業將受到巨大衝擊。切尼爾能源公司(Cheniere Energy)5月剛剛決定在美國時隔2年再次建設新的天然氣設施。該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簽署了為期25年的長期合同,計劃每年出口120萬噸天然氣。如果美國産天然氣在中國失去價格競爭力,追加投資很可能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
而作為買方的中國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以大豆為例,中國國內消費量的85%以上依賴進口,但是受貿易戰影響,中國已開始採取措施。中國增加了可取代大豆粕的菜籽粕和葵花籽粕的進口,減少豬飼料中大豆粕的含量。最根本性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增加大豆的種植面積來擴大國內生産。據悉,一系列對策將讓2018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比2017年減少1000萬噸以上。
各國專注於生産擅長的商品,其餘商品通過進口獲得,這種做法能夠獲得更高利潤。19世紀英國的經濟學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通過「比較優勢」理論來闡述自由貿易的好處。但是,由川普政府挑起的報復關稅的連鎖反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築起高牆,促使各國推進本土化生産。
2018年春季,中興通訊(ZTE)因美國的制裁,無法從美國企業購買半導體,從而導致主力産品智慧手機和通信設備無法生産。對於半導體的研發,中國的危機感急劇升溫。
中國的半導體需求佔全球總需求的約一半,而中國自主生産的半導體僅佔2成。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提出,要加快在晶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中國的半導體技術水準還不高。即便如此,如果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開始大量生産自己的半導體,很可能招致世界性的「供給過剩」。如果高關稅導致國際分工的平衡被打破,很可能産生半導體價格劇烈波動以及失業增加等,對世界經濟來説也是巨大的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貿易問題採訪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