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服裝企業正在撤離緬甸
2023/04/03
大型服裝零售企業已開始停止從軍方執政的緬甸採購。背景原因是緬甸存在人權風險以及市場環境不穩定,英國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M&S)及日本迅銷(Fast Retailing)已決定停止緬甸的代工業務。由於價格競爭力高,從統計數據來看,緬甸的服裝出口勢頭十分強勁,但與該國鄰近的不少新興國家也在製衣産業上擁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需要認真考慮受託方的勞務支援及採購國家的轉變等。
![]() |
外資企業的緬甸工廠長期存在工資太低以及電力短缺等課題(仰光的一家製衣廠,REUTERS) |
外資無法直接參與勞動環境改善
緬甸2021年2月發生軍事政變後,由於一些當地企業與軍方關係密切,外資紛紛從這些合資業務中撤出。另一方面,服裝銷售公司將生産委託給當地工廠、為低收入階層帶來了就業機會,雖然此前一直在持續下單,但難點是,在面對當地制度下低廉的工資和解雇補償,外資服裝企業並不能直接參與和改善。
3月,緬甸企業從迅銷的全球代工企業名單中消失。迅銷曾將旗下品牌GU的上衣和襯衫委託給5家緬甸工廠生産,但「2023年秋冬季節的商品是最後一批,之後將停止生産」。迅銷解釋説:「這是業務上的綜合判斷」。
迅銷在中國和越南等全球各地擁有430多家代工廠,緬甸的影響被認為很小。經營「無印良品」的良品計劃也計劃在8月之前停止由緬甸代工羽絨服等産品。
瑪莎百貨已發佈消息稱,截止到3月停止緬甸的代工業務。原因之一是供應鏈中出現了侵犯人權的行為。來自愛爾蘭的低價服裝品牌普利馬克(Primark)也已宣佈退出緬甸,「我們向當地派遣團隊並進行了探討,最終認為負責任的退出是唯一的選擇」。
各企業紛紛採取行動的背景原因是軍方執政下當地的勞動環境無法改善。
緬甸服裝工廠的工人最低工資為每天4800緬幣(約合人民幣15.7元),2019年以來就沒有上漲過。軍事政變之後,緬幣對美元價值暴跌至約一半,換算成美元,日薪從3.2美元下降到了1.7美元。
投資者的眼光更加挑剔
由企業、工會及非政府組織組成的英國道德貿易組織(ETI)指出,「在緬甸很難通過工會等(跟雇傭方)安全地進行集體談判」。投資者的眼光也越來越挑剔。
頻發的停電和物流停滯也在交貨期管理中成為風險。日資服裝企業的相關人士表示:「緬甸人口多,容易招員工,但缺點是電力基礎設施不穩定」。因外幣短缺而依靠進口的燃料緊張也開始成為問題。
行業正在努力「負責任地退出」。2月底,一直從普利馬克接單的緬甸企業的2家工廠未提前通知員工就關閉了。據報道,員工人數共計有2200人。普利馬克承認突然關閉「違反了行動指針」,與工廠溝通後「已全額支付工資和補償金」。
也有人認為,外資企業應該留在緬甸為改善勞動環境做出貢獻。歐盟及緬甸歐洲工商聯合會設立了督促保持合理就業的網路。至少面向200家工廠,建立監督就業環境等的機制。
![]() |
緬甸的服裝加工業是在民主化之後的2013年發展起來的,當時歐盟取消了經濟制裁,緬甸開始適用以零關稅出口的制度。服裝産品2021年佔到緬甸總出口量的27%。主流做法是品牌方準備布料及鈕扣等材料,由當地工廠負責裁剪、縫製和包裝。
最近,在貨幣貶值等背景下,從緬甸出口服裝的業績也保持良好。歐盟、日本和美國2022年從緬甸的進口額分別在2011年軍方接管政權後創新高,共計達到47億美元。隨著防控新冠疫情的活動限制被解除,服裝加工業相關人士指出,由於全球需求恢復,「緬甸的勞動者有一定技能,人工費也更便宜,緬甸的代工訂單正在增加」。
以「ZARA」品牌而聞名的世界最大服裝企業INDITEX(西班牙)及H&M(Hennes&Mauritz,瑞典)也一直從緬甸採購。H&M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人依賴國際企業(的訂單),關於將來的訂單我們暫不立即做決定。將與所有相關人士合作」。
雖然緬甸在軍方政權下市場環境不明朗,但人口目前超過5000萬人,增長餘地很大。包括越南、柬埔寨及孟加拉國等臨近的低成本生産國在內,企業應對人權及盈利等多種風險將更加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新田裕一 仰光、花田幸典 東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