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結構變化,日美韓避開中國

2024/02/08


      日美韓和歐洲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正在下降。在截至2023年的5年裏,各國在中國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下降了0.1~2.5個百分點。美國商務部2月7日公佈的去年貿易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的進口對象中,中國17年來首次從榜首跌落。貿易大國之間的分裂有可能給世界經濟增長投下陰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二十國集團(G20)為對象,使用各國和地區的統計數據,調查了主要貿易夥伴國的變遷等。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與美日韓和歐盟(EU)的貿易總額合計達到2萬億美元,份額佔整體的35%。

 

 

      從作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國的美國的進口夥伴國來看,墨西哥已取代中國躍居首位。電子産品等的採購對象則從中國轉向其他國家。從2023年1~11月智慧手機來看,中國産減少10%,印度産增至5倍。從筆記型電腦來看,來自中國減少3成,來自越南增至4倍。

 

      日韓對中國的出口份額下降。從日本來看,對美國出口時隔3年躍居最大規模,超過對中國出口。從南韓的出口對象來看,按2023年12月單月計算,時隔19年發生中美逆轉。

 

      在美國,川普前政府實施了對華制裁關稅。繼承大部分政策的拜登政府一直在推進與友好國家之間形成完整供應鏈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

 

      即使是此前保持著蜜月關係的歐洲,避開中國的情況也開始出現。從2023年1~11月的英國進口對象國來看,中國從第1位下滑至第3位。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NIESR)的高級經濟學家Benjamin Caswell分析稱,「歐美與中國的關係正在降溫,企業正試圖讓供應鏈避開中國」。

 

      德國2023年對華進口同比減少13%。蕭茲政權正在推進對華友好路線的修正,2024年保持高增長的美國有望超過中國,成為最大貿易夥伴。

 

      在美國及其友好國家中,減少對中國貿易依賴的「去風險化」正在加強。這種動向再加上中國的經濟低迷,似乎導致了對中國的依存度降低。

 

      形成對照的是,對於許多資源型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而言,中國的存在感仍然很大。

  


   

      從巴西的對華貿易來看,與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出口增長6成,進口增長5成。鐵礦石和大豆等的出口表現堅挺,大幅超過對美貿易的增長。對於與中國加強關係持積極態度,還擴大不經過美元的雙邊貨幣的貿易。

 

      在美國的友好國家中,澳大利亞的對華出口同比增長17%。隨著2022年上台的新政府推進關係修復,棉花和銅等出現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自中美貿易戰開始的2018年起的5年裏,美國在中國貿易中的比例下降了2.5個百分點。日韓下降1.5~1.7個百分點,歐洲方面德國(0.5個百分點)和英國(0.1個百分點)也有所下降。

 

在天津市的港口停泊的貨箱船(資料圖,XINHUA-KYODO)

 

      另一方面,東盟(ASEAN)的比率上升了2.6個百分點。由於中國企業進駐等推動,供應鏈正在趨於一體化。巴西增長0.7個百分點。由於俄烏衝突後中國迅速擴大能源進口,俄羅斯增加1.7個百分點。

 

      全球也出現充分利用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的趨勢。2022年,土耳其最大的貿易夥伴從德國變成俄羅斯。從中國來看,2023年俄羅斯成為第5大貿易夥伴(香港除外)。

 

      中國仍是日美歐等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這一點不會改變。不過,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世界的供應鏈將分裂為以日美歐為中心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兩大部分,經濟分裂有可能加劇。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北京、飛田臨太郎 華盛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