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在一個險要的平衡點上
2014/12/15
![]() |
12月13日,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發表講話 |
中國今年2月將12月13日定為「國家哀悼日」,並從今年開始由國家舉行哀悼儀式,此前一直由當地方政府舉行。10時多南京全城拉響了約1分鐘的防空警報,汽車鳴笛以表達哀悼之意。
在南京市中心的繁華商業街上,商業設施的大型螢幕直播了公祭儀式的情形。就職於當地企業的一位40歲的男性表示這將成為人們正面認識歷史,不忘歷史的契機。
一位中國的研究者表示,習近平如此在意歷史是因為對民眾對侵略歷史的淡忘抱有危機感。戰爭倖存者趨於老齡化,歷史資料也越來越少。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此舉有喚起民眾的愛國心,提高政權向心力的目的。
習近平還出席了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七七事變紀念儀式。中國學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去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了靖國神社。
不過,11月中日兩國時隔3年實現了首腦會談,習近平在13日的演講中著眼改善中日關係釋放出了積極的信號。指出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這是歷代領導層所倡導的中日友好的關鍵詞。
上海的國際問題的研究者表示「歷史是歷史,外交是外交」。認為可以將兩者分離開來。不過歷史問題也有可能導致友好氛圍消失。明年將迎來二戰勝利70週年,在歷史問題上存在隔閡的中日關係正在一個險要的平衡點上……
(菅原透 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