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華緬甸為何「變心」

2015/03/18


  以緬甸東北部的戰火為導火線,中國與緬甸的長期緊密關係出現了裂痕。在緬甸撣邦的果敢地區,中國裔少數民族與緬甸政府軍間的武裝衝突仍在持續。據中國媒體報道,13日被認為屬於緬甸政府軍的飛機發射的3枚炸彈落入與果敢接壤的雲南省臨滄市,導致農民等4人死亡,9人受傷。而緬甸方面則在懷疑少數民族武裝勢力的背後有中國的支援,兩國的關係正迅速冷卻。這一變化,將給在緬甸的日本企業帶來巨大影響,甚至還將給東南亞微妙的地緣政治平衡增加新的變數。

      「背後有中國的支援?」

  「不允許任何國家和勢力威脅緬甸的主權!」緬甸總統吳登盛3月1日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譴責中國裔少數民族果敢族引發武裝衝突。吳登盛的言辭如此強硬,甚至連緬甸國民也感到不解。雖然吳登盛避免了直接點名,不過任何人都能聽出他所説的「可能侵犯緬甸主權的國家」是在暗指中國。

武裝衝突後從果敢地區逃出的難民(攝於2月17日)
  果敢族的武裝組織「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MNDAA,通稱‘果敢軍’)」與緬甸政府軍圍繞統治地區長期處於對立態勢。在本輪武裝衝突中,被緬甸政府軍趕到中國的果敢軍領導人彭家聲為了奪回統治地區於2月9日發起了進攻。緬甸政府軍則空襲果敢軍統治區。果敢軍方面也向空中開火。2月17日緬甸對果敢發佈了民主化以來的首個戒嚴令。

  之後過去了1個多月時間,軍事衝突仍沒有平息的跡象,果敢軍和緬甸政府軍雙方的死亡人數合計超過150人。3月13日緬甸政府軍的炸彈落入了中國境內,造成13位農民死傷。中方向緬甸提出嚴正抗議。

  武裝勢力的首領彭家聲在發起進攻前,通過中文媒體呼籲全球華人給予支援,所以緬甸國內不少聲音懷疑「中國與果敢軍聯手發動了進攻」。吳登盛通過發表廣播講話對中國進行牽制也是在回應國民的擔憂。因此,雖然緬甸方面顯示出配合調查事件原因的姿態,但是總統府官員卻否認與緬甸軍方有關,似乎沒有要道歉的意思。

  果敢族被認為是17世紀前後從中國移居到緬甸的漢族的後裔。1948年緬甸獨立後,果敢族支援與中國關係友好的緬甸共産黨等,開始走親華路線,從1962年到1988年一直與緬甸中央政權對立。

  在緬甸開始軍人統治之後的1989年,果敢族組織成立了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與政府軍停戰後,果敢同盟軍在其統治的地區成立經濟自治區。

  據悉,果敢族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販賣毒品和違法砍伐森林資源。自治區內,在中國資金的支援下,還在進行賭場建設。因此,也有不少緬甸人認為「果敢族是受到中國支援的犯罪集團」(緬甸記者)。平時對軍事政權持批判態度的民間力量如今也開始支援政府軍。

     中國的真實想法

  在發生軍事衝突後,約有6萬難民從緬甸湧入與果敢地區毗鄰的中國雲南省。3月13日發生中國人死亡事件後,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范長龍表示,如果再次發生此類事件,中國軍隊將「採取堅決果斷措施」,但軍事介入的可能性被認為較低。

  對中國來説,緬甸不僅是安全保障上的戰略要地,而且近年來,作為能源基地的重要性也在迅速提高。今年1月,由緬甸西部若開邦通往中國重慶的總長度2400公里的石油管線已經開通。中國的真實想法被認為是盡可能避免對立。


果敢軍戰士
  另一方面,緬甸在軍政府時代在經濟和安全保障方面曾嚴重依賴中國。但是,以2011年春季的民主化為契機,正在逐步改善與歐盟各國的關係,改變對中國的過度依賴。

  2012年,緬甸以環境保護等為由,叫停了中國企業進行的大壩開發。2014年,以資金負擔沉重為由,凍結了中國和緬甸之間的國際鐵路建設計劃。

  在中國企業運營的礦山,大規模的反開發運動不斷出現,與警察的衝突已經導致人員傷亡。緬甸國民對於中國的經濟控制反感很大。吳登盛政權的「遠離中國」也是被這種國民情緒推動。由於果敢地區的戰鬥日趨激化,兩國關係的冷卻日趨明顯。

  在東盟(ASEAN)成員國之中,越南和菲律賓由於南海問題等與中國存在對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立場中立,而緬甸、柬埔寨和寮國則被視為立場偏向中國。

  中國試圖通過對經濟落後的柬埔寨和寮國的經濟援助來加強影響力。此外,還在尋求以鐵路建設為手段,接近泰國政府。同時還在向印度尼西亞的佐科新政權暗送秋波。在這種情況下,緬甸遠離中國的問題日趨表面化。中國是否將展開新的外交攻勢?東盟各國正在關注果敢局勢。
 
      圍繞緬甸的中日爭奪戰  

  緬甸目前被稱為「亞洲最後的處女地」。全世界的企業都為尋找商機而湧向緬甸,競相展開直接投資。其中,中國顯示出壓倒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自有統計數據的1989年以後,來自中國的累計投資額佔外國全部投資額的30%。尤其是在電力開發和礦物資源開發領域幾乎形成壟斷,靠近中國的緬甸北部的地區經濟由華人控制。在推行民主化之後,緬甸轉向多方面外交,中國的影響力看起來相對出現了下降。但也有觀點認為,「為了避免刺激國內的反華情緒,只是不再特別強調而已,由於難以把握相關動向,威脅反而正在加大」(外交相關人士)。

  另一方面,緬甸民主化後影響力提高最快的是日本。以提供鉅額日元貸款為武器,日本在基礎設施和製造業領域穩步擴大了投資,從2014年4月~2015年1月的各國投資額來看,日本排在第13位,但「很多日資企業都是通過新加坡的金融子公司展開投資,實際上將排在第2~3位」(負責審批外國投資的緬甸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

  中日兩國企業圍繞大型投資,不斷展開了競爭。緬甸首個現代化工業園區「迪拉瓦(Thilawa)經濟特區」最後選定日本為合作方,雖然最初中國也曾希望參與其中。而在去年夏季緬甸向外資開放手機業務時,KDDI和中國移動展開了競爭。結果日本贏得了勝利,其背景是緬甸政府「去中國化」的政策轉變起了作用。

  在緬甸,今後電力、上下水和鐵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相關的大型項目將相繼實施。對於希望贏得訂單的日本企業來説,中國企業仍然是最大的競爭對手。緬甸和中國如何對待果敢局勢,將直接關係到日本企業對緬甸投資的成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仰光 松井基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