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看不到出口
2015/08/15
日本保守派的靖國神社算盤
日本對淪為戰場的菲律賓等國進行賠償後,與中韓實現了邦交正常化。70年代初期,在日本政治界圍繞靖國神社的討論就開始增多。
![]() |
靖國神社被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希望洗刷這一「污名」的日本保守派試圖通過將靖國神社變成國家管理的特殊法人,使靖國神社成為悼念英靈的唯一場所。為此推出了《靖國神社國家護持法案》,但即使執政黨自民黨內部也對該法案持消極態度,所以5次向國會提交該法案,但是都未能通過。
苦惱的日本保守派將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作為下一個目標。其想法是如果國家領導人公開參拜靖國神社,那麼就能將靖國神社定位為官方的存在。第一位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是1975年的三木武夫,自稱新左翼的三木武夫將參拜定位為私人的參拜。
為了實現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保守派開始了一步步的行動。福田赳夫使用首相專用車,在登記本上寫上了「內閣總理大臣」的頭銜。鈴木善幸帶領眾多內閣成員一同參拜,最後一年並未指明是以公職還是私人身份參拜。
1982年執政的中曾根康弘摸索在不違憲的情況下以公職身份參拜。當時的官房長官藤波孝生設立的私人諮詢機構「有關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的懇談會」85年提交的報告指出不違反政教分離的公職身份參拜是可能的。1985年8月15日首次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的中增根沒有採用「二禮二拍手一禮」的傳統拜祭方式。
合祭甲級戰犯在水面下進行
與正式參拜等表面行動形成對照的是,靖國神社合祭東京審判的甲級戰犯是在水面下進行的。
戰後,負責扶助戰歿者遺族的日本厚生省將成為對象的戰歿者名簿交給了靖國神社。這成為事實上的祭神名單。
1966年,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包括獄中死亡者等)被記載進了戰歿者名簿。這是為扶助戰犯遺族的生活,基於人道主義判斷的副産物?還是日本保守派週到籌備地恢復戰犯名譽的措施?是誰在何時通過何種過程,將甲級戰犯認定為公務死亡,至今也有不清楚的地方。
當時拿到名簿的靖國神社負責祭祀的「宮司」筑波藤麿將14人的待遇定為保留。但1978年筑波藤麿的繼任者松平永芳迅速將甲級戰犯定位為「昭和殉難者」,進行了合祭。
靖國神社成為歷史問題
歷史問題成為巨大摩擦的開端是1980年代初期發生的圍繞日本教科書審查的爭端。中日戰爭中日本軍隊的行動是侵略?還是進入?在這一爭論的過程中,中韓的矛頭還指向了靖國神社、隨軍慰安婦、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等領土主權。當初對日本的批評零星出現,但以中曾根正式參拜為轉捩點,這些問題被總稱為歷史問題。
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中國政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了對日本的批評。
![]() |
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日之際,圍繞天皇在晚宴上的講話內容,中日兩政府發生了摩擦。巧妙利用此時浮出水面的日本人的嫌中和嫌韓情緒,將其轉變為自身政治能量的是2001年就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
小泉在任5年間,每年都風雨無阻地參拜靖國神社,雖然引發中國的反日遊行等,但從日本國內政治的觀點來看,日本保守派的支援支撐了小泉長期政權。
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時沒有參拜靖國神社,但在重新上台後的2013年,進行了任期內的第一次參拜。是將就此結束?還是將再次參拜?安倍不説。安倍的決斷也將對歷史問題的産生巨大影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