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埋下IS恐怖襲擊的火種
2015/12/08
「有人在背後捅刀」,11月24日,以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為名對敘利亞境內進行空襲的俄羅斯軍機被土耳其擊落。俄羅斯總統普丁的憤怒溢於言表。在巴黎恐襲之後,俄羅斯主導的與美歐和中東各國組建反IS聯盟的計劃被人迎面潑了一盆冷水。
「美國不是世界警察」,2013年9月,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的這一表態,敘利亞內戰也深陷泥潭。儘管懷疑阿薩德政府使用了化學武器,但美國在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當缺少了美國主持大局,周邊各國都打著自己的算盤加強了對敘利亞內戰的干預。
美國之所以態度消極,一是因為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國內輿論趨於內向,二是由於頁岩氣革命的發生,美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性大幅降低。
歐巴馬政府從2014年才開始不情願地空襲IS,但對於派遣地面部隊進行了多次否定。美國試圖訓練敘利亞溫和反對派並使之參與地面戰鬥,但這一作戰計劃受挫,美國隨後又做出了派遣特種部隊等決定。可以看出,美國在打擊IS的戰力投放問題上多次碰壁。
鑒於美國的迷茫行動,俄羅斯9月開始對敘利亞展開空襲。俄羅斯希望在反恐上與歐美並肩戰鬥,從而擺脫因烏克蘭危機被西方各國孤立的局面。然而,土耳其和沙特意圖以軍事實力為背景嘗試對IS實行懷柔政策,俄羅斯的行動遭到了兩國的反對。此外,作為擴大影響力的手段,俄羅斯支援阿薩德政府,並與伊朗過於親近。
敘利亞和伊朗在歷史上都曾是顎圖曼帝國(現土耳其)的屬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法借助阿拉伯國家的力量推翻了顎圖曼帝國,各國簽訂了一份分割勢力範圍的秘密協議。IS則宣佈要打破秘密條約劃分的國境線,重新「建國」。
再加上中東諸國試圖重回昔日榮光的夢想,敘利亞局勢也許正在暗示,大國分割版圖的時代正在走向終結。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莫斯科 古川英治 華盛頓 吉野直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