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日本大斷層「中央構造線」
2016/04/25
![]() |
在熊本縣禦船町得到確認的、被認為是日奈久斷層帶體現到地表上的斷層(日本東北大學提供) |
4月14日晚間,熊本市近郊發生最初的地震。16日淩晨,發生了規模明顯更大的本震,以此為開端,在阿蘇山周邊至大分縣,芮氏5級的地震不斷發生。
類似此次的直下型地震一般源於地下斷層錯位。據加藤表示,在引發地震的活斷層的延長線上,經常會發生其他地震,但如此巨大的地震擴大至100公里以上是此次一系列地震存在的「明顯特徵」。
綿延1000公里以上
此次系列地震沿著橫穿九州的「別府-島原地溝帶」向東推進。地溝帶指的是兩側存在斷層的很寬的谷地。別府-島原地溝帶與穿越日本西部的長而巨大的斷層相連,相當於「中央構造線」的西端。在中央構造線的周邊,同時存在很多活斷層,有觀點擔憂地震的連鎖反應或擴大。
![]() |
![]() |
自有現代觀測以來,源自不同斷層的大型地震發生連鎖反應的案例並不多見。但是,從古代的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案例。
在日本安土桃山時代末期的1596年9月1日,中央構造線附近的愛媛縣發生了7級的慶長伊予地震。3天後,在相距約200公里的大分縣,發生了同等程度的慶長豐後地震。次日,在關西地區的兵庫縣又發生了慶長伏見地震。有研究者認為,兵庫縣的這次地震與之前的地震有關。
産生於距今1億年前
此次地震是否有可能越過大分縣,進一步向東發展為強烈地震?研究者的看法不一。
九州大學副教授松島健認為「1995年中央構造線附近發生了阪神大地震。此次沿著中央構造線發生其他地震的可能性無法否定」。另一方面,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岩田知孝則表示,「慶長伏見地震等僅僅過去約400年。扭曲並未累積,或許不會迅速産生活動」。
構成中央構造線基礎的斷層産生於距今1億多年前,當時日本列島仍屬於亞洲大陸的一部分。在仍存在恐龍的白堊紀,隨海洋板塊而來的陸地與大陸相撞。之後,大陸的邊緣被認為明顯橫向錯動,由此産生了巨大斷層。這就是中央構造線。
日本列島以包含中央構造線一部分的形式,在約2500萬年前開始遠離大陸。海底形成的裂縫不斷擴大,隨著日本海的形成,被推向了太平洋一側。在這個過程中,斷層進一步錯位,形成了現在的日本列島的形狀。
中央構造線集中了很多扭曲,在其周邊,活斷層帶很多。在別府-島原地溝帶,存在引發熊本地震的日奈久斷層帶、布田川斷層帶、以及疑似與大分地震有關的「別府-萬年山斷層帶」等活斷層。中央存在巨大的阿蘇山,自「雲仙岳」所在的島原半島至熊本縣八代市海域也被認為是活斷層的密集地帶。
此次地震給人的印象是,相距較遠的斷層也可能發生連鎖運動。地下斷層的運動仍無法預測,對策似乎只能是保持警惕。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小玉祥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