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樂團風波看混亂的歐盟

2016/06/21


  英國倫敦的歐盟青年交響樂團(EUYO)是歐盟的代表性樂團。作為歐盟的文化大使,該老牌樂團已成立了40年左右,但在2016年春季卻面臨著解散危機。決定是否退出歐盟的英國全民公投舉行在即,英國與歐洲之間的傳統歷史紐帶是否會被就此切斷?其實引發這場樂團風波的正是歐盟自身。

在歐洲各城市,樂團成員和畢業生在街頭表演,呼籲民眾支援樂團存續(5月下旬,德國柏林)

  「不應該這樣啊!」,4月下旬,歐盟青年交響樂團行政總監馬歇爾·馬庫斯(Marshall Marcus,61歲)突然接到了歐盟宣佈停止為樂團提供支援的通知,對此他感到難以置信。

  該樂團的活動資金基本依賴於歐盟的支援,這份通知基本等於宣告解散樂團。原因為歐盟改變了政策,試圖提高文化支援的效率。由於歐盟更加重視對每個具體項目的支援,而那些日常的長期性活動遭到了忽視。

  歐盟青年交響樂團曾被歐盟歷任首腦讚為「歐洲精神的象徵」,對於抱有強烈自負心的樂團來説,這一紙通知的衝擊異常巨大。

  之所以被視為歐盟的象徵,是因為該樂團的成員組合。約120名16~26歲成員通過選拔進入樂團,他們分別來自28個歐盟成員國。

  不同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的年輕人匯集在一起,站在歐盟的旗幟下奏響旋律。該樂團的表演體現了以「統一多樣性」為核心的歐盟精神。畢業生超過3000人,很多都活躍於世界和歐洲的頂級交響樂團。

  2010~2012年曾是該團成員的英國小提琴手馬特·拜因(29歲)表示,「島國英國容易陷入孤立,也容易滋生反歐盟情緒。但在一起演奏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歐洲元素」。在歸屬意識薄弱的英國,該樂團還承擔著培養「歐洲市民」的作用。

  希望存續的歐盟青年交響樂團也曾尋找其他的資金支援,但未能找到好方法。「這樣下去樂團到9月1日就停止活動了」。5月12日,該樂團在網上發佈緊急聲明,尋求廣泛支援。

  聲明發出後,反響超出了預期。柏林愛樂樂團首席指揮西蒙·瑞特(Simon Rattle,61歲)等人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要求歐盟改變方針。網上發起的「拯救EUYO!」活動得到了全球音樂家、樂團畢業生和聽眾等越來越多人的支援。

  由於反響巨大,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5月底改變了態度,要求事務官員尋找繼續提供支援的方式。歐盟青年交響樂團在最後關頭的得以上岸。

  在英國退歐情緒高漲的背景下,尋求深化整合的歐盟自己導演的這場樂團風波凸顯了其戰略上的混亂。

  為了培養親歐盟派,歐盟長期通過文化和教育政策來促進區域內的年輕人交流。通過1987年實施的「伊羅慕斯」(Erasmus)計劃,促進歐洲學生在區域內進行交換留學。共200萬人次在本國之外學習,培養了大批不論國籍的「歐洲市民」。

  但在目前,英國退歐和歐洲區域內的反歐盟派勢力興起,就像在其相呼應一樣,年輕人對「歐洲市民」的憧憬反而更加淡薄。

  在歐盟4月的調查中,對於「是否希望在其他歐盟成員國接受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問題,28個成員國中有61%的年輕人回答説「不希望」。而在2011年的同一項調查中這一比例僅為37%。

  肩負歐洲統一未來的年輕人已不再關心作為統一益處之一的移動自由,這對於歐盟來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但是,歐盟在樂團風波中的拙劣表現也反映出歐盟在培養親歐盟派方面的熱情正在消退。

  如何培育讓歐洲團結一致的歸屬感?不管英國是否退出歐盟,歐盟的戰略調整均將受到考驗。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布魯塞爾 森本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