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知事總是「中途退場」的真相
2016/08/01
![]() |
7月31日大選東京新知事的小池百合子 |
成為東京都知事的條件
「為什麼不登在頭版?」還是在就任東京都知事剛剛3個多月的時候,舛添要一向身邊人士透露出這樣的不滿。原因是在例行記者會上雖然向媒體提供話題並公開了赴外考察等的內容,但媒體並沒有給予大力報道。
怎麼也不會想到,舛添本人卻因為接連曝出的問題而突然被推上媒體的風口浪尖。在舛添辭職前的2個多月來,或許感到最為困惑的當屬其本人。如果是日本其他縣的知事,即使被曝出同樣的問題或許也不至於被迫下臺。
舛添身為「東京都知事」的同時在日本也是響噹噹的「名人」。然而這兩個要素疊加在一起無疑加劇了來自輿論的批評。
![]() |
走出東京都廳的舛添要一(6月20日下午) |
另一方面,日本其他都道府縣知事的約70%來自中央省廳和地方自治體。而在東京都迄今為止的44任知事中,尤其是最近20多年來,均為非官僚出身。
確立這一潮流的是1995年在各黨參加的官僚候選人選舉中獲勝的作家、參議院議員青島幸男。之後,挑戰東京都知事的人「擁有很高知名度」成了必備條件。因此,對於各政黨來説在推舉候選人的同時,如何挑出有獲勝機會的人選成了一件大事。
![]() |
在進入日本的中央政府機構時一本分「儲備幹部」和一般工作人員,而東京都不一樣,經過2個階段的選拔考試,即可站在競爭管理職位的起點。由於採取與學歷無關的實力至上主義,甚至有人高中畢業進入東京都,最後仍晉陞為副知事的例子。
特權導致驕傲
「除非是大臣以上的人物,否則東京都知事不會親自前往磋商事務」,在東京都政府內,此前存在這樣的不成文的規定。這是掌管日本首都的東京都知事才有的 「特權」。
最大限度利用東京都知事「寶座」的是石原慎太郎。他曾拍胸脯説,「因為國家不做,所以只能由東京都來做」,並以此堅持作為政治家的自身價值。形成對照的是,青島幸男則因被埋沒在巨大組織中而感到痛苦。因無法發揮自主性,僅擔任1屆4年知事便匆匆離去。
東京都知事的「特權」有時也導致了驕傲和傲慢。在石原慎太郎時代,海外出差的高額住宿費和乘坐頭等艙成為問題。在東京都的文化事業中,石原起用了親屬,曾因此被猛烈批評為「東京都政府的私有化」。
歷任東京知事存在一個共同點,即都在巨大的期待中上台,但最後卻迎來糟糕的結局。除了因「金錢醜聞」辭職的豬瀨直樹和舛添以外,很多任知事也都因為問題纏身而結束了任期。
被捲入利益與腐敗事件的第一任東京知事安井誠一郎、東京奧運會後的不良影響日趨明顯的東龍太郎、自稱「慘澹落幕」的美濃部亮吉、因臨海地區開發和城市博覽會遭到批評的鈴木俊一……可以説幾乎沒有一任東京都知事是在東京市民的挽留聲中退場的。
小池百合子是作為二戰後的第9任東京都知事,也將面臨這一「難以忽視的真相」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谷隆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