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華政策在2條路線上徘徊

2017/07/06


      受朝鮮問題影響,東亞局勢變得日趨緊迫。在此背景下,對於日本來説,如何與中國相處也變得越來越充滿難度。圍繞中國,安倍政權內部眼下在2條路線之間徘徊。一股力量以執政黨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和首相秘書官今井尚哉為代表,他們將對華經濟關係放在優先位置,而另外一股勢力則以日本外務省為中心,他們則更重視安全保障方面的風險。在外交和內政都可能出現重大變動的2018年之前,這兩股力量的博弈或將持續。

  

      有條件「合作」

 

    6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都內發表演講,針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倡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圈,在提出附加條件的同時,表示「希望不斷展開合作」。這是經過外務省和首相官邸協調的演講,但越來越多觀點認為,演講內容明顯反映了希望突出合作姿態的今井等首相官邸的意向。

 

 

    二階和今井重視的是與崛起的中國的經濟關係。二階曾對周圍人士氣憤地説,「第2大經濟體就在旁邊卻不展開交流,這算怎麼回事」。二階出身於推動中日邦交實現正常化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領導的前田中派。如今是自民黨內代表性的親華派之一。

 

    此外,作為安倍的首席秘書官,今井也陪同二階出席了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向中國方面傳遞了改善對華關係的信號。以日本銀行(央行)實施的大規模貨幣寬鬆和財政刺激為基礎的「安倍經濟學」已顯現出難以為繼的跡象。在此背景下,二階等認為為了確保日本企業的商機,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不可或缺。

 

    日本外務省和出身於該省的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也認為應加快中日關係的改善,與今井等人保持一致步調。但是,其方式存在微妙差異。其立場是無法忽視不斷在南海展開行動的中國帶來的安保方面的威脅。

 

    日本外務省重視以安全保障為核心的日美同盟,認為「對華政策也應考慮美國的態度」,這一認識根深蒂固。但是,美國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的方向性搖擺不定,在此情況下,日本擔心的是,以經濟關係為先、過度加快接近中國,將成為風險因素。

 

      實際上,5月18日發生了證實外務省的擔心不無道理的事件。中國海警局的4艘船隻相繼進入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周邊日本主張領海。這是進入該海域的中國船隻首次伴有無人機飛行,日本航空自衛隊的2架F15戰鬥機緊急升空。

 

      問題在於中國此次行動的時機。發生此次事件的2天前,二階剛剛訪華與習近平舉行會談,商討了改善兩國關係的對策。儘管中國外交部主張「無人機是有關媒體進行航拍使用」,但日本外務省內大部分觀點認為,牽制中國崛起的外交和安保政策與經濟政策還是不能混為一談。

 

      安倍顯示出了在一帶一路方面合作的姿態,但沒有提及任何關於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投行(AIIB)的事。日本政府相關人士強調説「亞投行還可能會參與設想用於軍事用途的港灣建設等。目前沒有考慮參加」。在安倍政權內,副總理兼財務相麻生太郎也對亞投行持謹慎態度。安倍的演講把一帶一路和亞投行區分對待也是這兩條路線妥協的産物。

 


 

      中日關係的前景

 

      中日能否就此走上改善關係之路呢?判斷這一前景的重點是2018年的日本國內政局。2018年9月安倍將第三次參選自民黨總裁,2018年12月眾議員任期屆滿。安倍計劃2020年施行新憲法,為此正討論在2018年下半年同時實施眾議院選舉和有關修憲的國民投票。影響安倍長期執政的事件一個接著一個。

 

      對華關係與這一政局密切相關。二階周邊的人表示「要想修改憲法第9條,重要的是壓制以中國為中心的周邊各國的抗議」。還有觀點認為,對華關係的改善關係到政權穩定。另一方面,支援安倍的保守層有很多聲音認為,不應採取對華示弱的態度。

 

      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日本政府計劃讓安倍訪華參加預定同年在中國舉行的中日韓首腦會談,然後在同一年內實現習近平訪日,從而改善兩國關係。這也是為了補上安倍「地球儀外交」缺少的最後一塊,意味著安倍外交的完成。

 

      中國目前的課題是如何順利度過五年一度的秋季黨代會。黨代會後,習近平會如何制定外交戰略目前還不明朗。另外還有日益緊迫的朝鮮局勢,看清中日關係的方向似乎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羽田野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