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老年學」的啟示
2018/03/20
大林尚:出個謎語。海螺小姐的父親波平是多大年紀?這是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田創在演講中使用的段子。
在漫畫《海螺小姐》作品中,波平被描寫為老年人,但答案是54歲。説出這樣的謎底之後,很多日本人會有一種原來如此和心領神會的反應。的確,在《朝日新聞》以四格漫畫形式連載《海螺小姐》的1960年代,日本很多知名公司都採取55歲退休制。
![]() |
當時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為65歲左右。被日本厚生勞動省自讚為「世界第一」的國民年金(養老金)的確立是在1961年。當時日本的人口金字塔逐漸擴大。經濟處在高速增長之中。如果把人生之中依靠養老金生活的時期稱為「養老金期」,那麼波平的養老金期是10年左右。當時長壽風險這個概念等無疑完全不存在。
日本平均壽命不斷增加
自昭和(1926~1989年)末期至平成(1989~)時代,日本産業界將退休年齡推遲至60歲。在5年前,厚生勞動省又要求企業雇用員工到65歲。如今,日本的平均壽命男性為81歲,女性為87歲。如果考慮到嬰幼兒期的死亡率之高,可得出很多人更加長壽的結論。領取養老金超過四分之一世紀也不稀奇。
作為安倍政權的政策招牌之一,「人生100年時代」營造出全是好事的感覺。但現實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意識到長壽有風險,尤其是涉及到錢的風險。
![]() |
老年人(資料圖) |
一般來説,人口老齡化將成為壓低一國儲蓄率的因素。但實際上,金融市場上的股票等有價證券被認為更多由高齡人士所持有。這是因為隨著年紀增加,沒有工作的人減少消費、不太動用儲蓄的可能性很大。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估算稱,70歲以上的人持有的有價證券將從2015年的106萬億日元增加至2035年的468萬億日元。這一金額達到個人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的一半。這反映出日本金融資産的老齡化。
此時成為問題的是持有者的認知功能。認知功能下降有各種程度。即使是對平時生活沒有明顯影響的人,如果面對機制複雜的金融産品,也未必能冷靜地作出判斷。更何況日本患有癡呆症的人數達到500萬。到2030年有可能增至總人口的7%,達到830萬人。那麼需要採取哪些應對措施呢?
2000年,日本法務省同期出台了護理保險與成年監護人制度。由家庭法院選定監護人,負責管理癡呆症患者等的財産和辦理生活相關手續。不過,即使可以用患者名義開戶和提取患者生活所需的資金,但不得投資於本金無法保證的金融産品。
瑞穗綜合研究所的高田在設置一定前提的基礎上推測稱,到2035年,癡呆症患者可能持有150萬億日元有價證券。就算這筆鉅額資産僅有數成被藏而不用,也將對日本經濟就構成沉重負擔。
金融機構不能對此作壁上觀。2月15日,三菱UFJ金融集團社長平野信行在日本全國銀行協會會長記者會上表示,「針對提高成年監護的便利性,希望與相關省廳和法院加深對話」。此番發言是考慮到了如何面對判斷力減弱的老年人這個難題。
要發揮「金融老年學」的作用
行為經濟學是以所有年齡階層的人都進行同樣思考和行動作為前提。例如,其並未設想認知功能減弱對投資判斷産生的影響等。慶應大學教授駒村康平等人為了彌補這種不足之處而開創了金融老年學這一研究領域,著眼於思考能力和數字處理能力減弱的老年人往往更依賴經驗和直覺、輕視邏輯這一點,正在建立下面的假説。
▼老年人自己的決定容易被對方的表達方式影響。
▼老年人應對多個選項更加困難,偏好易懂的資訊和簡單的選項。
▼老年人往往推遲做決策,不會對沒有選擇的東西感到後悔。不想放棄已經獲得的東西。
▼老年人傾向於在記憶中保留積極的事情和資訊,忘記負面資訊。
很多商品和服務瞄準了老年人。例如,將效果和價錢聯繫起來的健康器具和營養食品、即使有老毛病也OK這種保險的宣傳口號、衛星電視等之中播出的形同面向老年人的郵購節目等,它們都製作精良。
![]() |
當然,也有保護高齡投資者的規則。金融機構(1)應推銷符合對方目標、知識、經驗和資産的商品。(2)不得向認知功能下降的人銷售複雜商品等。但營業人員很難掌握顧客認知功能的程度和變化,只能通過年齡來判斷,這是實際情況。
因此,理財規劃師等統一的建議容易陷入「如果狀況是A、則應對舉措是B」的模式,沒有太大作用。結果,儘管進入超高齡、但判斷能力高的人將錯失投資機會,而情況相反的人則可能購買超出自己判斷能力的金融産品。
日本金融廳在新行政方針中表示,「將討論如何讓退休一代的資産投資和提取有助於獲得幸福的晚年?金融行業能如何做貢獻?」參與金融老年學研究的三菱UFJ信託銀行的目標是,「希望利用大數據等,準確掌握高齡客戶的狀況。培育能根據具體情況提供遺囑信託建議和個性化投資建議的員工」(執行董事石崎浩二)。
不僅是經濟學,還應匯聚法學和醫學等的智慧,這才是金融老年學。國家的行政機構也需要建立領導部門。即使波平的餘生還有40年也不稀奇的時代將持續下去。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高級論説委員 大林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