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劉黎兒: 你的喪禮會有多少朋友來呢?現在在乎的人似乎沒那麼多了;我跟許多日本朋友都認為自己死後不需要辦喪禮,不過日本內閣府調查發現日本的老人25.9%連一個朋友也沒有,是世界最少的,也有人死後,即使生前長年工作過的公司為他辦喪禮,但真的除了家人以外,沒人參加。
老人雖然大多很寂寞,但日本社會格外嚴重,內閣府還公佈其他三國同樣60歲以上老人的交友狀況,發現美國老人沒朋友的,只有11.9%,德國只有17.1%,瑞典則只有8.9%沒朋友,相對而言,日本老人真的朋友不多,甚至沒有朋友。
以前日本人至少每年都會寄出賀年卡給朋友,但最近也有很多老人宣告「今年是我最後一年寄出賀年卡」大部分並非因為改成電子信件等來問安,而是因為自己的衰老,或是覺得老了反而在人際關係上需要做點斷捨離的清理關係,反正自己再怎麼落魄也不會去求過去認識的朋友。
日本老人不要説沒有什麼朋友,尤其沒有遇事可以相求的朋友,認為有什麼事可以拜託朋友的日本老人只有18.5%,跟美國、德國及瑞典都有4成以上大不同。
這或許是日本人原本就沒有去拜託朋友、依賴朋友的習慣,即使把對方當作知心朋友,也很多人不願意給朋友添麻煩,有什麼事還是跟家人商量,但大多還是讓家人代為解決。
日本雖説是社區關係如町內會等還算有敦親睦鄰習慣的儒家文化,但也是只有18.3%的老人會求助於鄰居,事實上日本人真的除了家族之外,不大想跟別人開口求助,認為這是很羞恥、丟人的事。
像是有的老人沒有家人,甚至不想找朋友當自己租屋等的保證人,很難租到房子,最後只好繳一大筆錢去參加願意當自己租屋保證人的組織,但這類組織經營往往有問題,不時宣告倒閉等,老人血本無歸,主要原因就是不想拜託朋友簽字當保證人。
日本老人沒朋友,這或許跟日本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大抵是活過經濟高度成長期的人,尤其男人,當時工作時間都很長,以公司為家,每天加班到很晚,或連假日也上班,即使假日去打高爾夫球等,也都是跟工作相關的交際應酬,即使有親密的同事也沒有沒什麼真正的朋友。
相對於男人,女人還是比較有社交能力,因此許多人在父母死時,才發現,母親可能有一兩百人來弔喪,但父親卻沒有人;許多女人原本就很會跟朋友喝茶聊天,朋友是各種資訊的重要來源,跟男人比較不同,25.9%的老人沒朋友,其中還是男性居多。
此外,歐美老人或許還有些宗教上的聯繫關係,像是去教會做禮拜等,但日本雖然每年可能有個幾次祭典活動,但並非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的固定的見面、溝通關係。
雖然許多研究指出,沒有朋友的話,壽命會比較短,而且也比較容易失智,甚至孤獨死而沒人發現等;不過大部分的日本人都很長壽,是世界最長壽的,甚至活的久了,因此也對孤獨、寂寞是比較有覺悟的。平常居家生活沒朋友的老人,即使住進照護設施如安養院、老人之家等,也往往很孤僻,很難跟別人交流。
也有些日本老人會自嘲説是因為耳朵逐漸重聽等,但基本上認為跟別人説話、交流等也無法填補自己的空虛,但事實上如此孤獨的老人都會覺得「一天好長」「一天也過的很辛苦」即使壽命長也不快樂;雖然現在有許多地方政府設置讓老人能交流的「老人俱樂部」但依然也有些日本老人因為沒有聊天的習慣等,甚至認為跟別人説話是「停滯的時間」,而不會藉著跟別人的交流等來確認自己存活的意義。
我雖然不認為死後一定要搞喪禮,也不認為為了擔心喪禮沒人參加而去交朋友,但是人不論幾歲還是有朋友會比較開心的,那樣作為健康快樂老人的活動時期也會比較長吧!
劉黎兒 簡歷
旅居日本的資深媒體人與知名作家。台灣大學歷史系,後進入臺大歷史所,1982年赴日,曾擔任《中國時報》駐日特派員、東京支局長,現為專職作家,在多家報紙雜誌如《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今週刊》等撰寫專欄;書寫對象包括日本政經社會議題、都會兩性關係、職場文化及生活文化的觀察與解析乃至文學評論等,相關書籍35冊;小説則有「棋神物語」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