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口政策留給中國的教訓
2017/07/1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西村友作:近年來,人口減少造成的人手不足正在成為日本的社會問題。2017年4月的有效求人倍率為1.48倍,自1974年2月的1.53倍以來,時隔43年零2個月再次達到高水準。只要不太挑的話,誰都能找到工作,日本已經步入勞動力超級搶手的社會。
![]() |
原因在於持續減少的人口問題。據日本總務省估算,14歲以下的人口連續36年減少,截至2017年4月減至1571萬人。在總人口中的佔比也降到12.4%,連續43年降低。主要原因在於低出生率。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國內出生的嬰兒總數為97萬6979人,在年度出生人數中首次跌破100萬大關。總和生育率(每位女性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為1.44,遠遠低於維持人口數量所需的2.07,人口減少趨勢難以遏制。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2017年4月發佈的《日本未來估算人口》顯示,假設出生率為1.44,到2053年日本的總人口將低於1億人,2065年將跌破9000萬人。
|
其中,減少情況尤為明顯的是在經濟活動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在1995年達到峰值,為8726萬人,2015年減至7728萬人。今後將進一步加速減少。預計將以每年約1.1%的速度減少,到40年後的2065年,估算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比現在減少3199萬人,只剩4529萬人。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直接影響到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可以分解為「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産率)」3個要素,但在日本,勞動投入的貢獻度已是負數。
中國的人口問題也在逐漸顯現出來。中國的人口結構受長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正在扭曲。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開始減少,「勞動投入」的貢獻度為負,正成為潛在經濟增長率降低的因素。
另一方面,人口結構問題還將影響房地産價格。理論上,商品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假設供給量(住宅數量)固定,如果需求量(購房人數)減少,價格將面臨下行壓力。
深圳萬科的研究數據顯示,深圳2017年的平均購房年齡為33.6歲。另外,還有報導稱北京市的首次購房年齡為27歲。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從以上數據可以推測,中國整體的平均購房年齡在25~35歲之間。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接近平均購房年齡的25~29歲人口在過去十幾年裏呈增加趨勢。不過,今後這個年齡段的人口將轉為減少。假設2015年25~29歲的人口為100,那麼5年後(現在為20~24歲的人口)將降至78.0,再過5年(現在為15~19歲的人口)將降至58.5。這表示,今後5年~10年內住宅需求將減少。雖然對北京和上海等今後外來人口將會繼續增加的一線城市的影響可能較小,但年輕人口外流現象明顯的地方城市的房地産價格可能會出現較大波動。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