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問題——謊言與背叛的25年

2018/06/13


      朝鮮在過去已經2次向美國作出無核化承諾。那就是1994年的美朝「核框架協議」與2005年包括中日美韓俄和朝鮮在內的六方會談的「共同聲明」。但是,由於朝鮮在私底下繼續核開發,或對協議的解釋提出異議,無核化並未實現。在此次美朝首腦會談中,圍繞核問題的「背叛的歷史」能否被劃上句號?

      

2008年6月,在朝鮮寧邊的核設施,被爆破後發出濃煙崩塌的冷卻塔(kyodo)

       

      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的內容是,朝鮮凍結核開發,作為交換,從國際社會獲得重油和輕水反應爐等能源支援。這一協議是為結束以1993年朝鮮宣佈退出《防止核擴散條約》(NPT)為開端的核危機而簽署。有觀點認為,這是有利於朝鮮的協議。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在西北部的「金倉里」推進核開發的嫌疑浮出水面。美國1999年對涉嫌推進核開發的設施進行了核查,但未能發現證實嫌疑的證據。

 

    之後,朝鮮向2002年訪朝的美國國務院高官透露了鈾濃縮計劃。雖然其真實意圖不明,但有可能意在借此推動美國展開對話。但美國對於朝鮮核開發的事實被確認表示強烈反對,核框架協議被撕毀。

  

    2005年的六方會談聯合聲明是在因核框架協議撕毀後加劇的第2次核危機之後簽署的。六方會談通過了首份聯合聲明,納入了朝鮮「放棄所有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的約定。作為回報,聲明表示在適當時期討論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爐。

 

    但是,在通過聯合聲明之後,圍繞協議的分歧表面化。朝鮮外務省發表談話,要求在朝鮮棄核之前獲得輕水反應爐,之後圍繞棄核的驗證工作,對立加深。

 

      與此同時,朝鮮又被曝出利用澳門「匯業銀行」(Banco Delta Asia,BDA)洗錢的嫌疑。美國採取了凍結匯業銀行的朝鮮帳戶的措施,無法收取出口産品貨款的朝鮮轉向強硬態度。雖然朝鮮2008年摧毀了「寧邊核設施」的一部分,但2009年宣佈退出六方會談,無核化計劃再次遭遇挫折。

  

    6國在聯合聲明中強調了「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的原則。這是「相互讓步(give and take )」的思路,即並非單方面迫使朝鮮推進無核化,而是只要朝鮮顯示出無核化的行動,國際社會就給予回報。

 


   

    有批評稱,這一結果讓朝鮮為2006年10月至2017年9月之間進行6次核子試驗「爭取到時間」。此次日美兩國強烈要求朝鮮實現「完全、可驗證、不可逆的無核化(CVID)」,可以被理解為不願重覆過去的失敗,即在有關無核化的具體步驟和日程的約定仍不充分的情況下就匆匆達成協定。

  

    另外,美朝2012年曾就凍結遠端彈道導彈發射與核子試驗、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觀察團達成協定。但是,朝鮮在同一年對外聲稱是「人造衛星」發射,卻實際進行了導彈發射。在聯合國發表譴責聲明之後,朝鮮放棄了美朝協議。

 

    當時的美國歐巴馬政府對朝鮮日趨感到不信任,轉向了在施加壓力的同時等待變化的「戰略性忍耐」政策。在來自美國的干擾減弱期間,朝鮮進一步加強向核子試驗和導彈開發傾斜。直至將技術實力提高到距離造出將美國本土納入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ICBM)和氫彈只剩最後一步的階段。

 

    從日美的判斷來説,朝鮮與國際社會簽署表面上的協議但實際邁向了核開發。對此,朝鮮則呼籲「是美國和國際社會首先讓承諾變為廢紙」。

  

    那麼,該如何應對朝鮮呢?南韓總統文在寅6月11日在總統府的會議上強調,「朝鮮核問題不會通過首腦之間的1次會談就得到解決」。指出即使美朝首腦會談取得成功,「要完全解決,可能需要1年、2年,或是更長時間」。即使是推進南北和解的文在寅都如此表示,可見無核化的實現或將面臨漫長而艱險的前路。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健一 首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