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為何忽然對日本示好?

2018/06/22


  6月6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德國聯邦議會(眾議院)演講時表示,「雖然距離遙遠,但日本和德國是親密夥伴」,開始闡述對日外交的重要性。

     

安倍和梅克爾(左)舉行聯合記者會(2015年3月,日本首相官邸)

      

  梅克爾表示,「隔著俄羅斯,西面是德國,東面是日本」,彰顯出德日兩國的親近感。此外,梅克爾還提及朝鮮局勢,甚至表示「能夠理解」日本對無核化沒有進展感到的擔憂。  

   

  自安倍政權上台以來,梅克爾政權對日本的看法一直很嚴厲。梅克爾曾對大筆撒錢的「安倍經濟學」表示擔憂。在與中韓産生爭端的歷史認識問題上,梅克爾還對日本提出要求。

      

  但如今梅克爾卻突然改變了方針。旁聽議會的德國媒體也感到意外,有媒體表示「相比美俄,(梅克爾)更重視日本」。

           

  引發上述發言的是德國保守派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CDU)議員基澤維特(Roderich Kiesewetter)的提問,基民盟由梅克爾本人領導。歐洲面臨的局面和日本相似,需要同時應對傍若無人的美國和中國威脅。梅克爾的發言就像主動對日本搭話説,「既然如此,一起合作怎麼樣」。  

  

梅克爾在歷史問題上對日本提出要求(2015年梅克爾訪日時的記者會)

     

  為何提到日本呢?基澤維特在接受採訪時給出了答案。他表示,「在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德國和日本正在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雙方在數位化、學術研究、醫藥等很多領域都能合作」。

   

  梅克爾的上述發言並非只是對日本説客套話。與其關係密切的基民盟相關人士表示,梅克爾「真的想加深(德日)關係」。

        


          

  其背後原因是歐美信任關係的崩潰。美國總統川普曾多次發表種族歧視和蔑視女性言論,而德國主要政黨的自由主義色彩濃厚,自川普當選前,德方就對其感到厭惡。對雙方價值觀不同的疑慮逐漸由猜測變為確信。梅克爾1年前曾表示,「全面信賴其他國家的時代已經終結」。

   

  德國與美國對峙存在2個制約。首先是美國從納粹統治下解放德國,給德國帶來民主的恩情。其次是很多德國企業依賴美國市場。因此,高調批評美國的工作交給法國,德國則開始尋找美國以外的合作夥伴。

     

  日本此前一直在彰顯與川普政權的親密關係,但最近出現不協和音符。德國看清了這種變化。此外,對於日本在美國退出後仍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這一點,梅克爾也高度評價稱「(日本)是自由貿易的守護者」。

   

  德日的接近將給日本企業帶來機會。日德産業協會(DJW)的理事長維斯霍伊(音譯)表示,「對日本有好印象的德國企業正在增加」。德國企業攜手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日本方面借助德國的渠道開拓東歐市場的例子或將增加。此外,日歐經濟合作協定(EPA)生效也將成為利多因素。

       

  目前的課題是德日合作的持續能力。推動雙方關係發展的政治家和經濟界人士在德國和日本都是一隻手就能數過來。溝通渠道狹窄,令人心裏沒底。如果不能加強雙方溝通渠道,川普時代結束後德日將再次疏遠。

   

  日本是否具有以德國為墊腳石加強對歐盟(EU)影響力的思想準備和戰略?如果日本因追隨美國而停止思考,將錯失良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歐洲總局編輯委員 赤川省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