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婚後真的不工作嗎?

2019/07/29


  提到日本女性,很多中國人腦海裏會湧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早早起來為一家人準備好精緻美味的便當,在家洗衣拖地做各種家務,老公晚上回來時小跑過去接過公文包和外套,一邊往衣架上掛外套一邊笑眼盈盈地問:「您是先洗澡還是先吃飯呢?」溫柔賢惠、專職主婦、畢業就結婚、結婚就辭職等詞語似乎也成為了日本女性的固定標籤。面對難以兼顧的家庭和事業,日本女性是如何做的呢?日經中文網匯總了《日本經濟新聞》等相關報道,介紹現代日本女性對於婚姻和就業的意識變遷。

  

  就業的「M字曲線」

  

1980年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的婚禮

 
   日語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壽退社」,特指女性就業過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結婚就辭職」的現象。在日本的演藝界,也經常能看到「結婚引退」的消息,其中最被中國人所熟知的應該是21歲正值巔峰選擇結婚退圈的山口百惠。在日本戰後經濟復甦時期,很多日本女性走入職場,成為「OL(和制英語,Office Lady)」。但很多人在婚後和育兒期暫時離開職場,等孩子長大之後再出來工作,因此日本的女性就業率數據出現了明顯的「M字曲線」的特徵。

  

 

  從上表可以看出,早年間的這一特徵更為明顯。在1948~1952年間(日本第一波嬰兒潮,這代人也被稱為「團塊世代」)出生的女性在25~29歲時的就業率處於M字的谷底,就業率約為45%。這代人現在的年齡大約在67~71歲之間。


 

  為什麼這些女性選擇了專職在家?當時日本經濟景氣良好,在終生雇用的制度之下,大公司的員工基本上沒有失業擔憂,工資上漲也很穩定,人們對未來生活信心十足,丈夫一人的工資就可以負擔起家庭開支,於是很多女性選擇專心照顧家庭。

 

  

  此外,日本人在性別上「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濃厚。據日本內閣府「關於男女共同參與的輿論調查」的資料顯示,昭和62年(1987年)時,認為應該「男性在外工作、女性在內持家」的人達到了43.1%,持相反態度的人只有26.9%。

 

  還有,職場上的男女不平等現象較為嚴重。在上述調查中,認為男性在職場上被優待的比例高達60.7%,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日本社會以工作為先、以企業為中心,認為男性支撐著這一體系的意識強烈」。很多女性在職場上難以晉陞,還出現了「同工不同酬」現象,進一步打擊了女性的工作意識。

 

  但隨著女性的高學歷化和晚婚化,以及泡沫經濟破裂和雷曼危機等導致的公司裁員和倒閉潮,日本女性的就職率在近年不斷升高。在「M字曲線」的表中,1968年後出生的女性處於M字谷底的變成30~34歲女性,就業率也提高到了約60%,「M字曲線」在不斷放緩。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調查中也可以看出,認同這一觀點的比例在逐年下降。

 

  日本女性的職場環境變遷

 

  從戰後到現在,將日本女性的職場環境用一架飛機來比喻的話,大致可以分為4個時期。分別是助跑期(1970年~)、起飛期(1986年~)、動搖期(2000年~)和巡航期(2011年)。

 

  助跑期:1970年代,很多人都選擇了「壽退社」,但也有一部分人選擇成為專業人士。1975年9月11日的《日經流通新聞》在頭版刊登了關於「職業女性(Career Woman)」的特輯報道,當時特別指出「職業女性」還是未普及的詞語,並預測25歲以後仍活躍在職場上的女性將開創出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女大學生在排隊參觀企業(1992年7月,東京)

 

  起飛期:1986年實施的《日本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成為了職業女性的起飛推進器。在泡沫經濟的景氣加持之下,職業女性開始成為時代的主角。1988年創辦了女性雜誌《Hanako》的椎根和回顧當時説:「被壓制的女性慾望隨著泡沫時代的到來而迸發」。

 

  即使泡沫崩潰之後,日本女性們對工作的熱情也沒有減退。在1995年出版的《日本的OL們》一書中,描述了職業女性的生活,「在家讀《朝日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在車站買《日經産業新聞》、《日經流通新聞》和商業雜誌」。到了1999年,日本又施行了《男女共同參畫社會基本法》,進一步加速了女性走向社會。

 

  但是,改變制度容易,改變文化卻很難。

 

  動搖期:2000年以後,日本男女平等的後退開始表面化。在日本內閣府2009年實施的「關於男女共同參與的輿論調查」中,40%以上的20多歲女性贊成「男主外女主內」,超過了30多歲的女性。在這一時期,日本産生了3種比較典型的女性形象。一種是以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為目標,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掌握高度自立方法的女性。

 

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的生活方式成為當時的話題

 


  還有一種是Ebi醬OL。Ebi醬是日本雜誌《CamCam》的專屬模特、蛯原友里的暱稱,她以蓬鬆的長捲髮、可愛優雅的連衣裙掀起了一股時尚熱潮。很多女性模倣她的裝扮,熱衷參加「婚活(單身聯誼)」,希望自己受男性歡迎、被男性喜愛。這在中國被總結為「好嫁風」,意為以嫁個好老公為目標的穿衣風格。

 

引領了《CamCam》全盛期的蛯原友里(2006年11月,東京)

 

  這兩種形象均反映了女性想要「出人頭地」的願望。因此也産生了一種在競爭中失敗的第三極,日本將這些女性稱為「敗犬」、「乾物女」等。她們不會去過分「戰鬥」,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工作和生活。2007年熱播的日劇《螢之光》就講述了女主角作為「乾物女」的戀愛故事。

  

在土木領域活躍的日本女性在增多(2013年4月,東京)

 

  巡航期:這一時期發生了3·11日本大地震和雷曼危機等改變人生觀的大事,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更傾向於普通地工作,踏實地生活,一切順其自然。她們喜歡在工作之外尋找個人興趣,並且開始涉及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領域。在興趣方面出現了喜歡歷史的「歷女」、喜歡鐵道的「鐵子」、喜歡登山的「山girl」,在工作方面的「理科女」和「土木女」也引人注目。

 

  不是以對抗心,而是因為有趣才做,是這一時期的特點。


 

  日本社會的努力

 

  眾所週知,目前日本的老齡少子化和人手短缺情況日益嚴重。在此背景下,日本企業將目光投向了作為潛在勞動力的女性。有的企業允許短時間工作等多樣化的工作方式,錄用需要育兒的女性,還有的企業對重返職場的育兒期女性採取各種支援對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2013年2月的施政方針演講中提出要打造「讓女性閃耀光彩的日本」。

 

  日本的女性就業率近年來確實在不斷上升。日本總務省2月1日發佈的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全部年齡段的女性就業率達到51.3%,時隔50年首次超過50%。女性就業者為2946萬人,比上年增加87萬人。增加人數是男性(45萬人)的近2倍。從不同年齡層女性的就業率來看,25~34歲為77.6%,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35~44歲為75.8%,也比上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

  

  

  但是,從不同行業來看,女性就業者增加最多的前兩名是住宿餐飲服務業以及醫療福祉行業。而護理和餐飲等行業的薪資也比其他行業低,兼職和小時工的比例也更高。國際勞工組織(ILO)3月7日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管理崗位的女性佔比為27.1%。日本職場上管理崗位的女性僅佔到12%,在七大工業國(G7)中排名墊底。

 

  也就是説,女性活躍於社會的品質不高。

  

  


  其原因之一是高學歷女性的就業率低下。經合組織2016年的數據顯示,日本大學學歷女性的就業率為74%,在經合組織35個成員國中排在第29位。在已開發國家中也排名靠後。教育投資並未充分回饋到經濟活動中,社會性損失巨大。

   

堀北真希也在與山本耕史結婚後選擇退出演藝界

  

  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日本女性確實在職場上不夠活躍,「畢業就結婚、結婚就辭職」的現象在目前仍不少見。2017年2月,日本知名女演員堀北真希在28歲時也宣佈結婚退出演藝圈,很多中國粉絲發出了惋惜之情,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她為什麼要放棄事業回歸家庭。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日本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日本女性的就業觀也曾經出現過變化。中國通過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女性紛紛走上工作崗位,「雙職工」成為中國家庭的常態,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近年在中國「全職媽媽」也在不斷增多,究竟哪一種才是正確的選擇?其實在當今社會,女性的選擇更加多樣化,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