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的日韓「外交戰爭」在重演?

2019/08/07


       峯岸博:「這是重大挑戰」、「不會再次輸給日本」、「政府要打頭陣」——南韓總統文在寅彰顯出與加強對韓出口管制的日本政府對決的態度。這些呼籲政府和國民團結起來的言詞令人感覺似曾相識。

 

       在我駐南韓工作的20053月,當時的南韓總統盧武鉉發表了面向國民的談話。圍繞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和竹島(南韓名:獨島)的領土所有權問題,爆發出對日本政府的不滿。

 

       盧武鉉談話

 

       當時,盧武鉉慷慨激昂地表示「有可能發生與日本的外交戰爭」、「這場戰鬥並非一兩天就能結束,而是持久戰」等。在2004年夏季與小泉會晤時,盧武鉉曾表示「希望任期內不將歷史問題作為爭論焦點」,但不到1年就明顯改變了對日態度。

 

       小泉200510月決定第5次參拜靖國神社。受此影響,有傳言稱將在第二年11月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釜山APEC)峰會上的日韓首腦會談可能被取消。最終,雙方雖然舉行了會談,但大部分時間用在歷史問題上,日本方面的與會者之一表示,「都是盧總統單方面不停地説,氣氛非常糟糕」。

 

小泉和盧武鉉在釜山APEC峰會期間會談(2005年11月,reuters)

 

       之後南韓政府通知日方,推遲盧武鉉總統2005年內的訪日計劃。日韓關係猶如從斜坡上滾落一樣惡化。

 

       當時,安倍晉三和文在寅分別擔任輔佐小泉和盧武鉉的內閣官房長官和總統秘書室長,清楚地看到了日韓外交失敗的過程。

 

       安倍在始於20069月的第1屆政權時,將首腦外交中斷的中韓兩國選為最初的出訪目的地。文在寅在20175月就任之初,對包括日韓關係在內的外交重建顯示出積極態度,在卸任後自殺的盧武鉉的墓前表示,「不會再失敗」。

 


 

       如今距離安倍和文在寅在德國漢堡的首次雙邊會晤已經過去2年。由於要求日企支付賠償的前勞工判決、以及日本將南韓移出出口管理優待國名單的措施,兩國政府間的糾紛日趨加強。

 

       對立日趨加劇

 

       日韓外交史原本就充滿摩擦。南韓國內一度出現要求「斷交」的聲音。不過有觀點認為,在雙方政府整體彼此反目、完全看不到解決跡象這一點上,與包括14年前在內的過去任何一次對立相比,此次的嚴重性都更為突出。

 

大阪G20峰會期間安倍與文在寅未舉行會談(6月28日,reuters)

 

       熟悉日韓外交的南韓首爾大學教授樸喆熙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講,指出日韓兩國(1)包括政府當局間在內,相互溝通的渠道變得極為狹窄;(2)均陷入「自己是正義的、對方是邪惡的」這一善惡二元論;(3)輕視對方的價值,無法遏制「嫌韓」和「反日」的趨勢。他表示「日韓關係變得困難」。

 

       此前一直批評文在寅的經濟運作和外交政策的南韓媒體和保守派在野黨也在加強指向日本的矛頭。「經濟戰爭邁向全面化」、「(把日韓關係)逼向絕境的安倍(晉三首相)」等,全都是批評性的論調。在經濟和安全保障領域,存在實際損害擴大至日韓雙方的可能性。

 

       「小泉和盧武鉉」時代的日韓關係改善不得不等到雙方政權更疊。如今安倍和文在寅分別將於20219月和20225月結束任期。圍繞東北亞地區的安全保障和經濟環境的驟變似乎不允許日韓等到那個時候。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峯岸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