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終結二戰後秩序
2020/02/01
赤川省吾:英國在當地時間1月31日晚間11點(北京時間2月1日上午7點)退出歐盟(EU)。此前一直擴大的歐洲統合動向首次迎來逆轉的歷史節點。歐盟將團結剩餘成員國,英國則要努力單獨生存下去,但方向性並未確定。世界政治秩序也將受到影響。
告別時全體合唱《友誼地久天長》。1月29日,歐洲議會表決通過英國脫歐協議方案後,議員全體起立,合唱了這首蘇格蘭民謠。歐洲議會副議長卡塔琳娜·巴利(Katarina Barley)悄悄抱住眼含熱淚的留歐派英國議員,小聲説「這是令人非常悲傷的日子」。
在歐盟中,英國是僅次於德國的第2經濟大國。自2月起將進入緩解脫歐巨變的「過渡期間」,因此影響不會迅速波及企業和消費者。但在2個方面,對歐洲來説構成挫折。
![]() |
脫歐的英國(三村幸作攝) |
首先是歐盟擴張戰略遭遇挫折。在10年時間裏,歐盟遭遇債務與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等離心力,新加盟的阻礙顯著提高。
其次是重視多樣性和國際合作的「西方價值觀」受到損害。自家人英國舉起反旗,轉向了本國優先。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將冷淡對待貿易談判」,德國總理梅克爾稱「英國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發言均顯示出失望。
二戰勝利國英國將失去在歐洲的話語權。這意味著歐洲的戰後秩序將在名與實兩方面終結。
「歐洲的總指揮是法國或英國。德國不能説想當指揮」。1962年8月,西德總理阿登納在內閣會議上這樣告誡。如果翻看德國內閣會議的記錄,出於對納粹的反思、把建立國際秩序交給英法兩國這一當時的基本思想浮出水面。
如今時代已經改變。德國已經不再是沉默的巨人,隨著英國脫歐,德國的存在感變得突出。不僅是主導歐盟。1月,召集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首腦舉行利比亞和平會議的也是德國政府。在沒有英國的歐盟,敗戰國德國、曾屬共産圈的東歐和中立國北歐的分量將增加。重心將從西向東轉移,但很難説歐盟打造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已經足夠。
如果在安全保障方面尋求建立「歐洲軍隊」,中立國將態度消極,而在財政政策的統一方面,厲行節約的德國等歐洲北部國家與紀律鬆弛的義大利等歐洲南部國家將反目。「歐盟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對抗美俄」。雖然都有這種意識,但各國想法各不相同。
英國在歐盟內是自由貿易和放寬限制的倡導者,還是容易倒向「大政府」的南歐國家的阻止者。另一方面,英國拒絕採用歐元等消極的態度被視為「統一的阻礙者」。
![]() |
「希望(除了英國之外)僅在歐元區建立議會」。喝了紅葡萄酒、有些醉意的德國前財政部長朔伊布勒曾經禁不住向記者如此發牢騷。今後「因英國礙事、統一無法取得進展」這種藉口將行不通,剩下的27國邁向統合的決心受到考驗。
另一方面,英國也感到困惑。英國在國內仍存在階級、地區、收入這3個根深蒂固的差距,社會分裂嚴重。1月29日,英國首相強生對於與歐盟決別表示喜悅稱,「希望隆重地慶賀脫歐偉業」,但是能否找到出路令人懷疑。也有人認為英國將在數十年後重返歐盟。
在戰後秩序瓦解、世界局勢也充滿變數的背景下,「脫歐」和「英國」的重新定義正在臨近。
國家屬於誰?目標是什麼?是保守的白人基督教社會?還是多文化的自由主義社會?後世的歷史書或將寫下:本世紀20年代是因歸屬感而感到煩惱的時代。
由於歐洲的軟弱,世界的民主主義陣營變得危險。美國難以指望,中俄將填補權力真空。在二戰後,歐洲花費漫長時間撕開了「鐵幕」。目前只能寄希望於歐洲修復分裂的強大意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歐洲總局編輯委員 赤川省吾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