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了,新冠疫情為何還沒平息?
2020/06/23
北半球已迎來夏季,但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者仍在持續增加,甚至在熱帶地區,疫情也在擴大。新冠病毒難道真的與普通感冒不同,即使在夏季也難以減弱嗎?有研究通過中國和美國的數據分析了氣象條件與疫情擴大之間關係。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氣溫和濕度的影響難以忽視。但是,影響疫情流行的因素還有很多,無法輕易得出結論。
![]() |
在感染者持續增加的巴西、給高齡女性等實施新冠病毒檢測的護理相關人士等(里約熱內盧近郊,REUTERS) |
冠狀病毒本身作為感冒病毒極為普通。由於過於平常,因此並未引發研究人員的興趣,流行病學數據也存在不足。不過,日本感染症學會理事長、東邦大學教授館田一博表示「按目前所知,與冬季相比,夏季更難以擴散」。
在最早出現大量感染者的中國,多種分析結果已經出爐。包括以市為單位和匯總多個地區的數據加以處理的元分析(Meta-analysis)等,方法多種多樣,但認為氣溫和濕度較高時疫情不易擴散的報告引人關注。
瀋陽的中國醫科大學的研究顯示,如果每天的平均氣溫高於8~10度,感染率將下降。在感染者出現激增的2~4月,氣溫終日低於零度的地點也很多。而在氣溫更高的東京等地,能否獲得同樣結果並不清楚。
北京大學的團隊針對世界166個國家,對比了截至3月下旬的每日新增感染人數和氣象條件等。結果發現,將整體加以平均,出現了氣溫每上升1度、感染者人數減少3.08%的趨勢。據稱,濕度上升1%,感染人數也將減少0.85%。
印度理工學院的團隊調查了3~4月的美國的病例,發現顯示空氣中水分量的絕對濕度與感染者人數之間存在關聯。在10天裏出現1萬多名新增感染者的州的過半數,相應期間的絕對濕度平均為每立方米空氣4~6克,顯得偏低。
有分析認為,濕度影響疫情是否容易擴散,是因為病毒被包裹在飛沫之中傳播,不管是空氣過於乾燥還是潮濕,都不適合傳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在《科學》雜誌上發佈的論文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具備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的特徵,也就是説,高溫和一定程度的潮濕的空氣都不適合感染擴散。
不過,該大學的博士研究員Rachel Baker等人指出,氣象對新冠病毒的影響有限。
在大部分人沒有抗體的初期階段,無論氣象條件如何,感染都容易擴大。有分析認為如果很多人獲得抗體,形成集體免疫,氣象條件的效果則容易體現。實際上,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等目前炎熱的地區,感染者也在增加。
冬季容易患感冒,原因之一被認為是寒冷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下降,而乾燥讓咽喉部的粘膜等受損。另一方面,夏季也由於悶熱而消耗體力,再加上經常使用空調,也會損傷咽喉部等,存在使人容易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的感染症疫學中心負責人鈴木基指出「現階段幾乎不存在顯示包括日本在內的溫帶地區在夏季不易發生流行的根據」。
北里大學的感染控制研究中心負責人花木秀明指出,在經過數次流行、逐步形成集體免疫後,「不久或將變得像季節性流感那樣,在每年冬季流行」,這種看法很多。至少,今年夏季仍不能掉以輕心。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安藤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