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鉅資搶疫苗 發展中國家落後
2020/08/04
在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停止的情況下,各國確保必要數量疫苗的行動正日趨活躍。大國投入鉅額經費以確保供給量,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疫苗採購方面明顯行動遲緩。要儘早實現經濟活動正常化,必須要有疫苗,如果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採購差距擴大,有可能導致今後嚴重的對立。
美國輝瑞和德國BioNTech于7月31日宣佈明年6月底之前向日本供應1.2億劑(每人2劑,可供6000萬人使用)。最快將於10月啟動在美國取得緊急使用許可的程式。日本政府還針對從英國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英國牛津大學採購約1億劑展開磋商。
在日本國內,源自大阪大學的生物企業AnGes力爭供應100萬人份(實用化目標時間為2021年春季),鹽野義製藥力爭供應3000萬人份(2021年秋季),但僅憑日本國內企業無法滿足全體國民的需求,供應時間也比海外企業要晚。因此必須從海外採購。
日本政府在6月通過的2020年度第2次補充預算中,以新冠對策相關名義列入了10萬億日元預備費。據分析其中約2萬億日元將被用於包括疫苗採購費在內的醫療對策強化方面。日本政府相關人士表示,「如果是採購疫苗,容易獲得國民的理解」。雖然面臨財政困難,但疫苗屬於例外。
![]() |
歐美在確保疫苗方面走在日本的前頭。
英國大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7月31日宣佈,向美國供應1億劑與法國賽諾菲共同開發的疫苗。同時還透露美國政府支付21億美元。
美國政府向疫苗採購、開發和生産支援等投入的費用累計超過100億美元。疫苗確保量超過15億劑,達到日本的約7倍。
![]() |
英國也將同樣投資於疫苗,另一方面,似乎已確保接近全部人口4倍的約2.5億劑的疫苗供給。
英國商業、能源和産業戰略大臣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表示,「通過儘早確保多樣性的候選疫苗,增加找到有效疫苗的機會」。美英確保超過人口數量的疫苗,是因為不知道哪些疫苗有效。而且很多疫苗一個人要接種多次。
中國與俄羅斯則與上述的多方面戰略劃清界線。中國以舉國之力支援康希諾生物等本國的開發企業,力爭確保疫苗。
有報道顯示,在俄羅斯,加馬列亞研究所和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開發的疫苗將在8月中旬之前附條件獲得批准。臨床試驗動向等暫不清楚。
![]() |
資料圖 |
在疫苗爭奪戰方面行動遲緩的是發展中國家。
在大國展開爭奪戰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追求的「低價」難以實現。已開發國家購買的疫苗價格很有可能達到每劑20~50美元左右,非洲各國擔憂無力支付。如果對現狀置之不理,將無法遏制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擴大,對已開發國家的不滿必將加劇。
目前出現了試圖改善這種情況的趨勢。在發展中國家的疫苗開發支援方面,屬於官民組織的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以「平等獲取」作為理念。CEPI投資了美國生物新創企業Moderna、葛蘭素史克與賽諾菲等開發的疫苗。獲得CEPI支援的疫苗的條件是以貧困國家和富裕國家都容易獲取的價格平等供給。
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暗示出有可能按面向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的不同來調整疫苗價格。不過,關於以低於製造成本的價格向發展中國家銷售時的費用承擔,討論並未取得進展,沒有實現的頭緒。
發展中國家要穩定確保疫苗,本國需要有生産設備。但非洲幾乎沒有疫苗生産設備、企業和研究所。讓專利易於使用以推動生産的「強制實施權」也難以指望效果。
非洲的現狀是從印度獲得低價疫苗供應。針對面向非洲的疫苗,中國企業也顯示出積極態度。
由於病毒傳播會跨越國界,需要在全世界公平分配疫苗的智慧。
「最終階段」是難關,需幾萬人來確認效果
目前,全球共有26種新冠疫苗進行臨床試驗,其中6種已進入最後一個階段,即「第3階段」。由於需要以幾萬人為對象,按照統計學方式嚴謹地證實其顯著性,因此證明疫苗的有效性被認為是一大難關。目前還沒有報告顯示第3階段臨床試驗的有效性。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世衛組織從疫情全球大流行(Pandemic)情況下必須儘快開發出疫苗的觀點出發,將有效性指標從一般的8~9成放寬到了最低50%以上。但50%的有效性意味著接種疫苗後有一半人沒有效果。如果有效性較低,人們獲得具有新冠免疫功能的「抗體」也需要較長時間。
調查有效性本來需要半年到一年以上的時間,但有的疫苗開發企業對臨床試驗只預計了幾個月的時間。有觀點認為,「驗證時間很短。副作用等或許應該進行進一步驗證」(日本國內藥企)。
一位傳染病專家表示,「疫苗開發已經成功這一事實也很重要」。該專家表示疫苗的存在會給人們帶來安心感,這方面的效果不容忽視。
但此前的初期階段臨床試驗雖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但開始為人們注射之後,有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為了防止給後代留下禍根,安全性驗證也不能疏忽大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高田倫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