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處理水排入海洋符合國際慣例嗎

2020/10/26


     就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蓄積的處理水排放入海洋一事,日本政府在進行最終協調。中國和南韓出現擔憂放射性物質影響的聲音。日本政府強調正根據國際標準加以處理,沒有問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表示支援,表示符合國際慣例。

    

     日本首相菅義偉在10月21日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不可能始終不確定方針,擱置問題」。加快作出決定是因為福島第一核電站用地內的處理水正持續增加。

   

    由於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海嘯的影響,該核電站發生了爐心熔融事故。目前損壞的廠房滲入地下水和雨水,正在産生被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

 

     東京電力把利用被稱為ALPS的專用裝置清除主要放射性物質之後的處理水存放在用地內的儲存罐中。日本經濟産業省表示,用地內的空間有限,無法持續增加儲存罐。

    

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用地內林立的圓柱形的處理水儲存罐(2020年8月)

 

     經ALPS處理後仍殘留放射性物質「氚」。雖然各種處理技術開發正在推進,但日本經濟産業省認為難以迅速實用化。日本原子爐等規製法規定的標準是「每升6萬貝克勒爾」,日本與這個標準相比進行了大幅稀釋。

   

      中韓兩國存在擔憂

   

      但是,海洋鄰接的中國和南韓也出現在環境方面感到擔憂的動向。

   

      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趙立堅在19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希望日本政府在與周邊國家充分協商的基礎上慎重做出決策,呼籲主動及時地以嚴格、準確、公開、透明的方式披露資訊。

  

      南韓外交部因日本仍未正式作出決定,僅表示「加以關注」。濟州道的知事元喜龍敦促日本政府提供資訊和展開磋商。表示「如果日本拒絕,將在韓日兩國提起訴訟」。

         

      日本政府認為這是國際上普遍的措施,在國際法上不存在問題。

     

       日本原子爐等規製法的標準依據是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建議將被輻射量限度定為每年1毫西弗。日本政府認為持續每日飲用2升,一年才能達到1毫西弗。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是制定放射線全球標準的組織。雖然建議沒有法律約束力,但很多國家作為國際標準接納,體現到國內法中。

    

      此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對日本的討論狀況表示理解。總幹事格羅西在2月訪問日本之際,針對由專家組成的經濟産業省小委員會提出排放入海洋和水蒸氣形式排入大氣等處理方法表示,「在技術上可行,也符合國際慣例」。

     

      含有氚的水也在通常的核電站和再處理設施産生。法國和南韓等將其作為廢水,在遵守各國規定的標準的基礎上排入大海。

    

      環保團體等提及違反國際法的可能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所有國家都有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義務」。為了避免發生跨境環境災害,表示「應採取所有必要措施」。

    

      該公約還寫明,相關國家在「出現海洋環境因污染而遭受損害的緊迫危險的情況」等之際,應通報國際機構和相關國家。

 

    「很難説屬於污染」

    

       日本同志社大學的教授坂元茂樹指出,「已採取了以ALPS處理等該條約規定的‘必要措施’」。處理水的濃度符合國際標準,「很難説屬於污染,可以解釋為不産生通報義務」。

    

      有關海洋污染的國際法還有在原則上禁止廢棄物拋入海洋的倫敦條約。該條約的拋入指的是從船上等處拋棄陸地上産生的廢棄物。不適用於從陸地上的設施向海洋排放的情況。

    

      日本政府將在方針敲定後,通過大使館等向各國政府作出説明,不斷爭取理解。日本外相茂木敏充表示,「截至目前,針對處理水的解決,一直秉承透明性作出了説明。今後也需要向國際社會和當地人作出詳細説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