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狄沃訴訟和解看日本産學合作協議模糊
2021/11/15
諾獎得主、日本京都大學特聘教授本庶佑與日本小野藥品工業圍繞癌症免疫藥物「歐狄沃(Opdivo)」專利的糾紛於11月12日在大阪地方法院(審判長谷有恒)達成了和解。關於2015年前達成的有關發明報酬的協議內容,小野藥品實際增加了本庶的分配額。通過訴訟,日本圍繞産學合作成果的協議中模糊不清問題被關注,也有可能調整發明報酬。
歐狄沃使用了讓本庶佑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擁有幫助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劃時代性質。雙方於2006年簽訂了有關專利使用的授權協議,小野藥品2014年將歐狄沃商品化。
歐狄沃成為全球暢銷藥,小野藥品2020財年(截至2021年3月)的相關銷售額包括授權費收入在內達到約1800億日元等。發展成圍繞發明報酬的糾紛之後,和解金額也在類似訴訟中達到了最高水準。小野藥品2021財年(截至2022年3月)將計入約70億日元的費用。
熟悉智慧財産權問題的東京大學教授玉井克哉指出「這成為發明報酬根據全球收益並按照歐美標準分配的先驅案例」。他認為「今後在日本,專利訴訟的獲賠金額也會越來越高」。
![]() |
不過,關於研究成果的授權協議最初並不是此次訴訟的爭論點。本來爭論的是小野藥品從與美國默克的專利侵權訴訟中獲得的和解金等的分配問題。
在審判中,雙方主張分歧很大,無法解決,法院建議和解。在和解方案中列入了引起雙方對立的授權協議的「解決金額」,雙方互相讓步進行了折中處理。
訴訟無法解決的原因是雙方的協議模糊不清。關於與默克的訴訟分配金,雙方未達成文字協議。
小野藥品主張,向本庶口頭提議支付「從默克獲取金額的40%」,而本庶拒絕了,因此僅支付了1%。本庶主張,在當初的口頭協議階段,「協議已經成立」。
熟悉專利糾紛的柳下彰彥律師指出「關於高額報酬,僅靠口頭協議,很難讓法院下達支付金錢的命令」。其他律師也驚訝地表示「一般,涉及金額越大,越要簽訂書面協議。不能口頭約定」。
小野藥品的社長相良曉在11月1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很難總以書面方式交流,這引起了糾紛」。
2006年雙方簽訂的協議針對授權費作出規定:「小野藥品要支付Opdivo銷售額的0.5%,以及從其他公司收取的Opdivo相關專利權使用費收入的1%」。但自2011年起,本庶佑強烈主張小野藥品支付的費用「比行業標準少的多」,並多次與該公司就增加金額進行談判。
此次的和解條款顯示,關於2006年的協議,「授權費率保持不變」,同時把支付給本庶佑的50億日元的一部分當做「(授權協議糾紛的)解決金」。實際上增加了本庶應得的份額。文件協議規定的發明報酬日後增加金額的情況十分少見。玉井教授認為,「從實質上來説,等於修改了授權協議。因為是重要的發明,這次是例外」。
企業和研究人員對發明報酬的約定十分寬鬆,日後常會導致糾紛,這是日本的開發一線以前就存在的課題。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日亞化學工業和該企業前員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之間圍繞藍色發光二極體(LED)開發産生的訴訟糾紛。2005年雙方達成和解,該公司支付中村約8億日元。
後來,以大企業為中心,開發人員的待遇得到提升,職務發明的企業內部規定也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發明相關糾紛減少。但此次的審理表明,在産學合作一線,協議的模糊性並沒有消除。
據稱,本庶佑和小野藥品簽訂授權協議時,京都大學缺少幫助雙方簽署智慧財産權協議的體制。京都大學産官學合作本部長室田浩司表示,「現在相關負責部門和向企業轉讓技術的京都大學子公司展開了合作,可以管理智慧財産權了」。
但也有觀點認為,「研究人員與製藥企業直接簽約宛如螞蟻挑戰大象」(熟悉藥品智慧財産權的智慧財産權戰略Network公司社長秋元浩)。
協議相關糾紛有可能會導致産學合作萎縮。雖然2020年日本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排在世界第3位,但比2019年減少4%。與排在首位的中國(同比增長16%)和位居第二的美國(同比增長3%)存在一定差距。為了推進創新,日本需要完善産學合作體制。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