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不生孩子的理由
2023/03/31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1月報道了《日本27%的50歲女性「一生無子」》的新聞,在日本的社交網站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在中國也受到了關注。為了能聽到更具體的意見,日本經濟新聞2月在日本實施了讀者問卷調查。通過這些總數超過5000條的開放式回答,可以看到日本人對生育孩子的不安和放棄,以及沒有孩子的人所承受的負擔。
![]() |
「日本政府和社會,不會改變」
「在日本找不到養育孩子的希望」。
在向沒有孩子的人詢問「無孩理由」的開放式問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年輕一代的不安和放棄。
開頭那句話是一位20多歲的男性(正式員工,已婚)的回答,他接著寫道:「基於人口這一確切的數值,在今後將進入衰退期的日本出生的孩子會很可憐,我無法完全承擔起責任」。在回答另一個問題「對社會有什麼期望」時,他只寫了「日本政府和社會,不會改變」。
在無子女的人當中,有的人想要孩子卻沒有生育,有的人原本就不想要孩子。在此次的問卷調查中,3成左右的人回答稱「不想要孩子,以前也不想要」。在詢問其理由的開放式問題中,也出現了很多悲觀的內容。
![]() |
這些內容包括「只有女性在職業生涯中有空白期,這一點無法理解」(20多歲的女性,正式員工,未婚),以及「賺的錢只夠自己生活」(3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已婚)等。
悲觀的理由似乎也反映出上一代人辛苦育兒的影響。
理由包括「我母親抱有‘本來很想進入社會得到認可,但還是成了全職主婦’的遺憾。我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感覺到‘養育孩子就會犧牲自己’」(50多歲的女性,正式員工,已婚)等。
「大男人主義家庭」
還有很多人給出的理由是家庭成長環境。
比如,「我在大男人主義家庭長大,想像不出各自承擔任務來生活的家庭狀態」(2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未婚),以及「父母關係不和睦」(20多歲男性,正式員工,未婚)等。
「無論有沒有孩子,都有信心度過快樂的人生」(3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已婚)等積極的回答比較少。
![]() |
在詢問沒有孩子的人「對社會有什麼期望」的開放式問題中,大家最希望的是漲工資。其他還有多種回答,包括「減少加班」「取消調職」等勞動方式的調整以及「允許選擇夫妻不同姓」。
![]() |
「沒有孩子的困擾是什麼」的開放式問題反映出了社會容易忽略的課題。
回答內容包括「公司會把辛苦的工作強加給自己」(3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未婚),以及「必須為有孩子的人代勞一些工作」(4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已婚)等。雖然有的大企業會向代替有孩子的人完成業務的員工提供津貼,但這一制度並沒有廣泛普及。
![]() |
還有很多人提到外界的干擾,除了「繼承」、「料理後事」等事務性問題外,還有「來自父母的壓力」(30多歲男性,正式員工,已婚)及「被周圍人催生」(30多歲女性,兼職人員,已婚)等。
![]() |
不管有沒有孩子,當問及所有人「在沒有孩子的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政府和社會最好改變的方面是?」,自由回答中表示要減輕教育費用和育兒費用的人最多。
人們需要多種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也有人回答「希望不管有沒有孩子都可以平等地享受休假和縮短勞動時間等待遇」(40多歲女性,正式員工,未婚),「因為有人不需要孩子,所以不要總是強調育兒友好的社會」(30代女性,兼職人員,已婚)等。將有孩子作為責任和義務的風潮有可能會讓個人痛苦。
希望接受多種生活方式的意見也有很多,比如:「希望人生不要以成家為前提」(30代男性,正式員工,未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30代女性,兼職人員,已婚)。
調查是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與日經Research公司合作,于2月16日~20日面向擁有「日經ID」的人通過線上實施。共獲得了3421人的回答。其中,沒有孩子的有1599人。
不想要孩子的原因是收入低
留意一下,你會發現日本已成為世界上不要孩子的人最多的國家。現在50多歲的人裏,4個人就有1人以上沒有孩子。2000年出生的人中,最多4成有可能一輩子不要孩子。
日本一方面要解決想要孩子卻沒有孩子的課題,還要關注本來就不想要孩子的背後原因。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和人口問題研究所的出生動向基本調查結果表明,回答孩子理想人數為「0人」的人越來越多。
該研究所的守泉理惠的研究推測,女性中有5%左右不想要孩子。尤其年輕人的這種傾向更為強烈。未婚女性中,低收入者不要孩子的概率更高。
從日經讀者問卷調查的自由評論區可以看到年輕人的絕望。側重於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根深蒂固的性別分工意識、人口減少的衰退……。面對日本的一成不變,年輕人通過減少人生選擇來保護自己。日本亟需提高薪資、減輕教育負擔等,建立讓年輕人充滿希望的社會。
「沒有養孩子的信心」等回答也很多,可見日本人的認真的一面。
日本內閣府2020年實施的「有關少子化社會的國際意識調查」中,分析了結果的專家得出結論:「對日本人而言,養育孩子比起自己的人生,會讓人更強烈意識到社會所期待的職責以及想在高品質環境中養育孩子的責任感,因此容易感覺到沉重的負擔」。
應該生孩子、女性應該照看孩子、男性應該賺錢、父母應該支付足夠的教育費用等「必須這樣」的規範束縛和壓縮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問卷調查也可以看出「因為做不到」而決定不結婚、不要孩子的想法。
另一方面,在面對當今社會「不要孩子」已不再是少數的生活方式,但仍以有孩子為「標準」的制度和風潮,有人也開始表達不滿。在護理等社會保障方面,也需要建立不管有沒有孩子都能放心生活的機制。
應該將承認沒有孩子這種生活方式與擔憂人口減少區分開。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俄羅斯及中東歐各國由於社會對沒有孩子不寬容,無子率雖然低,但很多人選擇只要一個孩子。獎勵生育並不利於解決少子化問題。
尊重各種生活方式的自由富裕的社會是什麼樣的?雖然日本政府高舉倍增兒童預算的旗幟,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民的生育態度就不會改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福山繪里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