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摩擦讓6成亞洲主要企業股價下跌

2018/07/03


  由於中美貿易摩擦與美國加息,亞洲股市的警惕感正在提高。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市值和成長性為基礎挑選的亞洲主要上市企業「Asia300」(截至6月底為325家)當中,215家企業的股價在2018年1~6月出現下跌,佔到約66%。汽車、IT、房地産等企業的股價均大幅下跌。

   

   

  雖然在資源和零售等行業存在上漲的股票,但由於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等影響,股價下跌擴大至中國大陸以外企業,一直對亞洲增長寄予厚望的投資者轉而準備應對風險。

    

  中國大陸企業受到影響

  

  中美摩擦直接打擊了中國大陸高科技企業和大型車企。中興通訊(ZTE)的股價比2017年底下跌6成。美國以中興違規向伊朗、朝鮮進行出口以及「安全上的疑問」為由加以制裁。即使在中美兩國政府磋商後有條件地解除制裁,中興的股價仍萎靡不振。

  

廣汽傳祺 (小高顯攝影,資料圖)

   

  廣州汽車集團的股價比2017年底下跌42%。原定2019年從中國大陸對美出口汽車、進入美國市場的計劃被投下陰影。由於美國政府計劃徵收追加關稅,廣汽産品的價格競爭力將被削弱。此外,長城汽車的股價也下跌33%。對該公司的高管也曾對進入美國市場顯示出熱情。

  

  在IT相關行業,對於液晶面板巨頭京東方科技集團(BOE)來説,作為客戶的中國大陸電視廠商在美銷售減速的風險加強。

 

  中國中車的對美出口也被擔心陷入停滯,股價下跌27%。全球最大豬肉加工企業萬洲國際從美國向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因大陸政府宣佈對美國進口豬肉加徵關稅,致使該公司也受到波及。 

   

  如果因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大陸經濟增速放緩,恐怕還會影響到亞洲整體的企業業績。根據日經旗下調查分析網站QUICK FactSet的統計,Asia300的總市值縮水7%,減少了約6000億美元。

      

  上次「Asia300」的半數以上股價下跌是在2015年7~12月。當時適逢中國大陸貨幣貶值引發全球市場混亂的「人民幣衝擊」和美國時隔9年半加息,股價下跌的波瀾擴大。此次的股價下跌也跨越了國家和地區,波及亞洲整體。三井住友銀行亞洲大洋洲財務一部的高級副總裁宮野素子認為,「體現出市場擔心因摩擦加劇,對區域內貿易整體的影響加大」。

    

  中國大陸以外企業受到波及

  

  實際上,中國大陸以外的企業也在受到影響。在台灣,鴻海精密工業等4家電子代工企業的股價聯袂下跌1成左右。這些企業此前憑藉在中國工廠組裝智慧手機等産品,向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供給的模式保持增長。但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構成威脅。

       


       

  泰國大型酒店企業美諾國際集團(Minor International)的股價下跌26%。該公司在中國大陸經營的酒店和餐廳被認為有可能受到影響。如果到訪外國的中國遊客減少,佔到銷售額一半的主力泰國業務也將受到負面影響。

  

   

  中國大陸以外的汽車股也遭到拋售。如果保護主義擴大,南韓現代汽車也難免受到影響。從印度的塔塔汽車來看,旗下英國高檔車品牌捷豹路虎汽車(Jaguar LandRover)在美國市場的銷量佔全球2成,也將面臨逆風。

     

  美國加息成為風險

     

  美國加息也在導致資金流出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有國家為了遏制貨幣貶值而追隨美國加息。在此背景下,利率和收益容易聯動的利率敏感股越來越受到影響。 

   

  代表案例是香港的房地産股。在香港,市場利率快速上升,由於房地産行情走弱的看法,長江實業集團和新鴻基地産發展遭到拋售。

      

  在香港以外,菲律賓的大型財團阿亞拉集團(Ayala)的核心企業阿亞拉地産(Ayala Land)和新加坡華業集團(UOL)的股價也下跌15%左右。因涉足汽車和智慧手機製造而引發關注的越南房地産企業Vingroup股價上漲68%,屬於為數不多的例外。

        

  此外,資金還正在從金融股撤出。印度尼西亞大型國有銀行印尼人民銀行(BRI)和菲律賓的菲律賓金融銀行(BDO Unibank)的股價跌幅超過20%。

   


          

  如果美國加息導致亞洲貨幣貶值,企業償還以外匯計價的債務時的負擔將膨脹,業績將面臨下行壓力。馬來西亞企業亞洲航空債務的近9成為美元計價。從歐美企業購買飛機的泰國國際航空等也存在這種風險。

     

  109家企業股價上升

   

  另一方面,1~6月股價上升的Asia300企業也達到109家(佔34%)。資源、零售相關股票引人關注。

   

  印度尼西亞大型煤炭企業PT Bukit Asam和泰國政府下屬的資源開發企業PTT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PTTEP)等因資源價格復甦而受益。印度尼西亞大型零售企業Mitra Adiperkasa和雀巢印度公司等因內需而獲利豐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