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阿美實現世界最大IPO背後的隱憂

2019/12/06


      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沙烏地阿美於12月4日結束了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認購。融資額預計達到256億美元,創出史上最大規模。但股票總市值低於當初預期,關鍵的海外上市時間表也尚無眉目。由於氣候變化等背景,此次上市也反映出「石油時代終結」正在臨近的現實。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在IPO之前起用親信亞西爾拉米安(右)擔任沙烏地阿美董事長(reuters)

    

      據路透社12月5日的報道,發行價為32里亞爾(約合人民幣60元),定在暫定價格的上限。作為IPO融資額,將超過2014年的中國阿里巴巴集團(250億美元),總市值也有望達到1.7萬億美元,超過美國蘋果(約1.1萬億美元),躍居世界之首。

   

      沙特政府全面推出了對國內個人投資者的優惠政策和獲取周邊國家基金支援等推動IPO取得成功的政策,但結果與一直主張企業價值在「2萬億美元以上」的實力派人物、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想法有所不同。

   

      沙烏地阿美原本計劃以紐約等海外市場為中心,公開已發行股票的5%,但海外投資者認為「高估」。多次延期之後縮小規模,僅在國內公開1.5%。

 

      沙特王儲出現了3個誤判。

  

       第1是沙特政府自身被視為風險因素。2018年10月發生的著名沙特記者被害事件構成沉重打擊。IPO後掌握沙烏地阿美股票大部分的仍是政府,沙特王室(House of Saud)對公司治理具有巨大影響,因此非控股股東的利益可能被輕視。

  

      第2是原油價格的低迷。北海布蘭特期貨與2014年時的頂峰相比下跌4成以上。中美貿易戰和世界經濟減速導致行情低迷,與4月的高點相比也下跌15%。

   

      第3是更為根本性的問題。由於對地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提高,市場上越來越多觀點對石油産業的未來表示懷疑。投資者轉向重視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ESG投資」,與通過高分紅留住股東的歐美石油資本相比,在海外投資者來看,沙烏地阿美股價顯得高估。

   


      專家指出,海底油田等高成本的石油設施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轉變為「擱淺資産」。這並非石油的枯竭,而是早於預期的能源轉型導致「石油時代終結」的預期。在11月巴西油田開發的招標中,石油資本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參與投標,這讓相關人士深受衝擊。

      

  

      沙特並未對石油的走向放棄樂觀的看法。以壓倒性低廉的生産成本作為優勢的沙烏地阿美認為,即使需求減少,在競爭對手退出後也能生存下去,今後20年將向需求有望持續擴大的亞洲的煉油廠和石油化學工廠投入鉅額資金。與投資者的認識差異日趨擴大。

   

      IPO本應成為王儲倡導的「不依賴石油的國家建設」的象徵。將沙烏地阿美定位為經濟多元化的樣板,試圖將股票出售資金用於基礎設施投資和國民教育。

    

      但是,關鍵的海外上市沒有頭緒。據稱沙特有力王族和財閥的一部分被半強制地要求購買股票。王儲解雇沙烏地阿美的前董事長哈立德·法里哈,起用親信亞西爾拉米安接任,正試圖加強對該公司的控制。

  

      如果王儲感到因放棄海外上市而不需要在意投資者的視線,有可能進一步加強強權控制。甚至存在與沙特經濟以沙烏地阿美IPO為契機邁向開放這一期待相反的趨勢加強這一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岐部秀光 杜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