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純電動汽車普及潑點冷水
2019/10/24
中山淳史:説到21世紀的石油,列舉「數據」的人最近似乎很多。但是,回答「鋰」的人或許也不在少數。
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鋰離子電池開發者、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也表示,「IT(資訊化技術)和移動革命之後將是ET(能源與環保技術)革命」,闡述了對元素符號「Li(鋰)」的期待感。他心中所想的大概就是純電動汽車(EV)。
![]() |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手拿鋰離子電池模型的吉野彰 |
但是,最了解純電動汽車多麼難以普及的或許就是吉野。在記者會上,他面帶憂慮地表示,「在材料層面仍存在很困難的問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吉野彰所説的「很困難的問題」指的是什麼呢?純電動汽車的確被稱為第4次浪潮,在日本面向一般消費者的只有日産的「LEAF(中國名:聆風)」和美國特斯拉的跑車等。因此在日本的街頭遇到的機會很少。
我們來看一看電池材料——鋰的開採一線。因「天空之鏡」這一絕景而聞名的南美烏尤尼鹽沼的鋰儲量達到地球整體的一半,被稱為「鋰領域的沙烏地阿拉伯」。但在鹽湖所在的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的邊境附近,類似於19世紀末的阿拉伯半島發生的資源爭奪戰並未出現。
![]() |
被稱為「鋰領域的沙特」的烏尤尼鹽沼 |
究其原因,是因為汽車領域今後可能發生的從石油到鋰的能源轉型是在20~30年裏的緩慢變化。在汽車使用的電池的世界裏,並不存在類似於半導體的「摩爾法則」。
摩爾法則指的是「半導體的運算能力每隔1年半提高至2倍、成本降至一半」,這一經驗法則在高科技行業廣為人知。摩爾法則1960年代問世以後從未失效,在其發展的延長線上誕生的是最近的智慧手機和AI(人工智慧)。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