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貨幣摩擦通過「適中匯率」休戰

2020/01/15


       美國川普政府1月13日取消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認定。中國似乎表示克制對貨幣的貶值,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目前在1美元=6.8元左右這一中美雙方相互都能接受的「適中」水準上。與中美貿易戰同樣,貨幣摩擦也進入「休戰」狀態,但美國財政部不敢放鬆警惕,表示「中國擁有國有銀行等多種操縱手段」。

  

     中美兩國將於1月15日在白宮簽署貿易談判的「第一階段協議」。協議文件中被認為將有不進行競爭性貨幣貶值等內容。

 

     美國政府2019年8月時隔25年再次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準備為進一步的經濟制裁開闢道路,把中美貿易戰的戰線擴大到貨幣領域。

 

 

     中美貿易摩擦自川普政權2018年3月宣佈制裁措施後日趨激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2018年春曾創下1美元=6.2元的近年新高。

 

     人民幣貶值似乎和中美對立的激化程度保持著統一步調,2019年8月跌破7元關口,創下11年來的最低水準。這期間的貶值幅度達到一成左右。與此同時,根據美國至2019年夏季已經啟動的第一至第三輪加徵關稅,對來自中國約一半的進口額(當時)加徵了25%的關稅。人民幣貶值對加徵關稅雖説有一定的抵消效果,市場上普遍認為中國容忍了人民幣貶值。

 

      受美國取消「匯率操縱國」認定的影響,眼下的人民幣匯率行情在6.8元的水準上呈現出人民幣小幅走高美元微跌的走向。在美國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得到緩解的同時,中國也覺得維持在這一水準上對出口的不利影響將會有限。穩定在中美雙方的「適中匯率」水準上可以説也是美國取消匯率操縱國認定的原因之一。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在1月13日的聲明中表示中國承諾避免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儘管未公佈中國干預匯率的具體做法,但美國財政部在13日發佈的匯率報告中表明中國將披露有關外匯的資訊。

 

     中美兩國僅僅5個月時間就達成了避免貨幣摩擦的協議。因為不只是美國擔心人民幣貶值,中國也不希望人民幣進一步貶值。

 


    

     中國國內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正在産生影響。為景氣提供支撐需要外資等投資資金,而人民幣貶值很容易加速資本流失。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分析,2019年上半年中國的資本流失額為1370億美元。

  

      如果人民幣貶值不停止,很容易增強中國企業的債務風險。實際上在人民幣明顯呈下跌趨勢的2019年秋季,貨幣管理部門就頻頻向銀行探尋匯率行情和宏觀經濟的動向。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通過「第一階段協議」,美國部分下調此前一直不斷強化的加徵關稅,將成為轉變以往容許人民幣貶值的匯率政策的契機。

 

     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人民幣政策並未完全消除擔憂。在美國財政部的匯率報告中就指出「中國當局擁有豐富的操縱人民幣手段」。不僅僅是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設定基準值,還列舉了(1)直接干預匯率;(2)在離岸市場上設定人民幣債券利率;(3)由國有銀行進行掉期交易。

  

    中國可以對央行和國有銀行進行總動員,把匯率當作「武器」,而美國由於中央銀行獨立於行政部門,因此在貨幣摩擦中缺少「幫手」。美國憑藉優勢地位推動貿易戰,而貨幣政策有逆轉這一局面的潛力。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河浪武史 華盛頓、張勇祥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