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危機下的股價走高,誰在唱主角?

2020/11/26


      美國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11月24日在歷史上首次突破3萬點大關。在持續增長的大型IT企業的拉動下,産業結構轉型,繼2017年突破2萬點後,不到4年時間就上漲了1萬點。在量化寬鬆資金的支撐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的經濟危機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股價走高,但股市與實體經濟的偏離也日趨明顯。

    

華爾街

     

      美國股市的主角一般以約5年的週期更替。在道瓊斯指數首次突破1萬點的1999年之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IT股受到關注。2000年代中期和2010年前後,金融股和能源股是市場的推動力。

  

      而此次,IT股再次拉動了股市上漲。屬於道瓊斯指數成分股的蘋果和微軟加上亞馬遜、Alphabet、Facebook這5家公司的總市值達到7.1萬億美元,規模超過整個日本股市。

    

      在道瓊斯指數從2萬點漲至3萬點、上漲50%的這一期間,5家IT企業的總市值膨脹至近3倍。佔整個美國股市的比重達到17%,一極集中的趨勢日益明顯。

  

      從股票市場來看,新冠危機具有兩面性。7~9月的美國企業財報顯示,「最差」和「最好」並存。美國航空等美國三大航空企業合計出現1萬億日元規模的虧損,但微軟的利潤達到1.5萬億日元規模,創出最高水準。

    

  

      在有企業受到需求蒸發睏擾的同時,大型IT企業則乘上數位化的浪潮,創造新服務,愈發釋放光彩。

   

      此次股價走高的背後是湧入市場的資金。

  


 

      在新冠疫情擴大的初春,城市封鎖等導致經濟陷入癱瘓狀態。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國家股價聯袂暴跌,一度出現超過3成的下跌。世界各國為了阻止危機,實施了總額超過10萬億美元的財政出動。由於貨幣寬鬆政策,資金流入市場,創造了超過跌幅的上漲。

  

      一方面,得到充裕資金支撐的股價走高也造成股市與實體經濟的偏離。截至約10年前,美國股市總市值和美國內生産總值(GDP)處於相同的水準,但目前差距逐步拉大。2020年由於經濟負增長下的股價走高,總市值擴大至GDP的逾2倍。

  

      股價除以每股預期收益的PER(市盈率)達到22倍,處於過去20年來的最高水準。尤其是IT股,與利潤相比,股價走高更為明顯。

   

      如果股價上漲,帳面收益將擴大,這被認為將成為消費的東風。但實際情況是,股價走高的恩惠偏向一方,成果難以惠及普通民眾。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統計顯示,按財富階層劃分美國國民的話,前1%的國民持有了整體一半以上的股票和投資信託。而後50%的持有額僅為1577億美元,還不及亞馬遜首席執行官(CEO)傑夫·貝佐斯一個人。

  

      危機帶來創新,也成為企業推進變革的良機。不過,如果無法克服其背後的債務膨脹和對寬鬆資金的依賴,經濟社會的扭曲將變得更為嚴重。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後藤達也 紐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