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資本市場也走向「脫鉤」?

2021/07/07


     中國已開始加強本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監管。中國企業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情況很多,在中美對立持續的背景下,上市企業數和融資額仍處於歷史最高水準。此次的措施有可能導致資金流向明顯改變。

   

     美國調查公司Dealogic統計顯示,進入2021年後,中國企業赴美IPO件數為36件,融資額達到125億美元,在有數據可查的1995年以後處於歷史最高水準。美國股市在最高點區域徘徊,投資者的風險容忍度更高。

   

 

     中國最大搭車軟體滴滴出行630日上市。按收盤價計算的總市值超過約670億美元。滴滴2020財年(截至202012月)出現最終虧損,這樣的企業也容易上市的環境在中國科技企業眼中顯得充滿吸引力。

   

     在香港外資律師事務所涉足中國企業支援的律師認為,「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引進新規後,現有上市企業不會立即被摘牌,具有過渡措施」。與擔憂將來的摘牌風險相比,追求眼前的融資機會的企業很多。

   

滴滴出行6月30日在紐交所上市(Reuters)

 

     投資者此前就擔憂中美加強對中國企業的監管。中國正在加強對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等本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監管。

   

      此外,美國國會也在擦亮監視的眼睛。美國參眾兩院2020年聲稱赴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查體制不完善,通過了如拒絕美國當局的檢查,3年後禁止在美國的股票交易的法案。隨著法案通過,SEC正在敲定新的上市準則。

     

      圍繞中國企業的審查,中國拒絕美國當局的檢查波及本國審計企業。要解決問題,中美當局磋商取得進展是不可或缺的,但至今仍未達成協定。

    


   

      在中美雙方加強監管的背景下,作為中國企業,出現在新股上市的門檻提高之前緊急上市的一面。

    

      此次中國加強監管的方針,今後中國企業在美國等海外市場上市被認為將變得困難。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改為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或進行多地上市的情況已出現,這種趨勢或將加強。

    

     美國投資者瞄準高回報,一直參與中國企業的IPO,但由於兩國的政策影響,資本市場也有可能走向「脫鉤」。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宮本岳則 紐約、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