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華爾街剪不斷的關係
2021/04/26
宮本岳則:美國拜登政權對中國的強硬姿態似乎有些加強。不僅沿襲了針對通信和半導體等支柱産業接連出台限制措施的川普政權的方針,還擴大了制裁對象。不過,另一方面也存在「中美脫鉤」的影響看起來輕微的領域,那就是美國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
![]() |
美國華爾街的路標和國旗(資料,REUTERS) |
「與中國企業的溝通渠道豐富」,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以下簡稱:紐交所)負責吸引海外企業上市的Alex Ibrahim如此説。紐交所即使在中美對立激化的背景下,仍以中國北京的事務所為基地展開活動,專注打造與擁有實力的初創企業的關係網。
中國企業的赴美上市熱情也並未減弱。據金融資訊企業路孚特(Refinitiv)統計,2021年1~3月的中國赴美上市企業數為19家,按季度計算創出2010年10~12月以來的新高。中國最大網約車平臺滴滴出行也在最近啟動赴美上市程式。美國擁有很豐富的投資者層,對高科技企業的虧損上市也很寬容,因此作為融資來源顯得充滿吸引力。
中美對立的影響並非為零。紐交所遵循川普前政權的方針,決定對中國國有通信企業實施摘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根據美國國會通過的法律,嘗試收緊上市規則。其內容是要求赴美上市的海外企業的審計公司接受美國當局的審查,這有可能讓中國企業被迫下市。
即便如此,華爾街並未停止幫助中國企業的赴美上市。上市規則的收緊具有寬限期,存在避免摘牌的可能性。一家美國大型銀行的股票承銷部門高管説「還存在像阿里巴巴集團和百度那樣在香港二次上市的選項」。對美資銀行來説,承銷業務是利潤率較高的業務之一。
一方面,對中國來説,華爾街稱得上為數不多的美國「朋友」。在1990年代後半期,中國的大型銀行受到不良債權困擾之際,中國政府請求美資銀行就不良債權處理提供支援。在中美對立激化的川普前政權時代,中方曾拜託接近川普前總統的美國金融首腦擔任調停人。
紐交所獲准在北京設置吸引企業赴美上市的基地是在2007年。據稱,高盛前首席執行官(CEO)、美國財政部前部長保爾森當時積極遊説了中國政府。這是應「老東家」華爾街要求的行動。背後也顯示出中國和美國金融界的深厚聯繫。
美國金融界希望擴大中國相關業務,中國期待美國金融界的政治影響力,IPO市場的活躍浮現出這樣的局面。即使國家間的主導權競爭日趨激烈,這種互惠關係似乎也不會瓦解。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紐約 宮本岳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
報道評論
HotNews
・日本經濟新聞社選取亞洲有力企業為對象,編制並發布了日經Asia300指數和日經Asia300i指數(Nikkei Asia300 Investable Index)。在2023年12月29日之後將停止編制並發布日經Asia300指數。日經中文網至今刊登日經Asia300指數,自2023年12月12日起改為刊登日經Asia300i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