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吹來「台灣風」

2016/04/20


  近年來,台灣旅日作家們發表了多篇日文小説和散文。近現代的台灣社會歷經日本殖民統治和國民黨統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和語言相互交織的社會基本形態。台灣作家們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孕育出的獨特視角,為「日本文學」送來一縷新風。

  「被人問到‘你的母語是日語、中文還是台灣方言’的時候,總是感覺很奇怪。我的母語以日語為基礎,混合了中文和台灣方言的影響。」旅日台灣作家溫又柔(35歲)説。她生於台灣,3歲移居日本。

溫又柔
  溫又柔在台灣話、中文和日語混雜使用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台灣的祖父母在日本殖民期間接受了日語教育,因此「也會説日語」。2009年,她發表自傳體小説《好去好來歌》,獲昴星文學賞佳作獎,成為新銳作家。

  2015年12月,溫又柔出版了有關語言的散文集《説日語的台灣人》。書中的母親將三種語言混在一起使用的「媽媽語」十分有趣。溫又柔用片假名表示台灣方言,用漢字表示中文,日語則是漢字和假名,將一句話中的三種語言區分開來。如:

  「ティアー・リン・レ・講話、キリクァラキリクァラ、ママ、食べれないお菓子」
  (大意:聽你們講話,嘰裏呱啦嘰裏呱啦,媽媽吃不下點心了)

  「擴大日語的可能性」

  溫又柔説:「我曾經也反感過母親為什麼不説正確的日語」,但進入大學開始寫作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僅靠‘正確’的日語無法完全表達我的經歷」。許多海外華僑也和她有同樣遭遇。「我通過不斷的寫作,希望能告訴讀者,混雜了多種文化的日語是可能的。這也是在擴大日語的可能性。」

      東山彰良
  9歲從台灣移居日本的作家東山彰良(47歲),以長篇小説《流》獲得2015年前期的直木獎。《流》以20世紀7、80年代的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為舞臺,講述了青年主人公經歷了戀愛和冒險,探尋家族根源的旅程,是一部充滿節奏感的青春小説。

  東山説自己對「跨境」一詞無切身感受。「我在台灣出生,日本長大,就我個人而言,並沒有對國家的歸屬意識」。不僅是《流》,在他的小説中,主人公「常通過空間的水準移動來解決問題」。現在,他正在創作一本以80年代的台灣和當代美國為舞臺的青春懸疑小説。

  東山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受國家、民族和語言的限制,這也體表現在他的文體上。

  《流》一書中,描寫到眾人因家族的激烈爭吵而驚慌失措的場面時,東山將中國俗語「雞飛狗跳」直譯成日語使用。東山表示:「在創作過程中,將想到的中文詞語譯成日語後,完全吻合。這兩種語言的錯位讓文章變得很有趣。」

  台灣旅日作家在輕小説領域也大顯身手。旅日作家三木Nazuna(35歲),著有《公主騎士與露營車》等作品,講述辭去工作的主人公迷失在露營車異世界的故事。三木曾夢想成為一名聲優,2001年從台灣來到日本。2004年開始在網上發表小説作品,2013年出版了第一本書。

三木Nazuna
  「在次文化發源地的日本,想讓更多人讀到我的作品,就必須要用日語寫作。」三木説。現在他正在創作一部以台灣高雄地鐵虛擬代言人為主人公的作品。此外,他表示並無意向日本讀者傳達台灣的歷史文化。「我一直考慮的是讀者喜歡的主題。如果‘台灣’受歡迎我就寫,但並不拘泥於此。」

  「流浪者」的視角

  台灣出身作家的日語文學創作歷史已久。持續到1945年為止,日本對台灣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在殖民後期,台灣出現了日語的文藝雜誌,日本的商業雜誌也登載過台灣作家的作品。二戰後接受日語教育的一代台灣人裏,湧現了獲得1955年直木獎的邱永漢等台灣作家。

  另一方面,最近的台灣旅日作家文學中,也有與戰前流派不同的一面。日本大妻女子大學台灣文學專業副教授赤松美和子表示:「戰前,為了成為‘日本人’,很多台灣人努力學習正確的日語,很強調‘寫’。現在台灣作家的作品則具有撼動日語本身語境的作用。」

  對亞洲文學有深刻研究的日本法政大學教授川村湊指出:「台灣統治者更換頻繁,移民眾多。移民們對民族、國籍、土地的執著較薄弱。在這其中孕育出的‘流浪者’視角,為日語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文化部 鄉原信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