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説獎曾讓日本作家村上春樹(66歲)在海外一舉蜚聲海外,但有一位美國作家比村上更早,在2005年就獲得了該獎項,她就是有著傳奇般經歷的李翊雲(43歲)。李翊雲榮獲該獎項的作品是用英文創作的,而她本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在讀研究生去美國之前甚至連最簡單的對話都不會用英文書寫。
 |
李翊雲 |
在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進行研究的間隙,李翊雲迷上了寫作班,在眼看就能拿到免疫學的博士學位之前,她轉到了寫作系。之後她很快得到了大出版社的賞識,短篇集的處女作就相繼獲獎。紐約時報曾評價她的作品稱:「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從低效率專制國家向高速成長國家的轉變」。
李翊雲的書中曾面寫過由於國企倒閉失業,進入私立學校成為校工的女性,還有擔心在美國離婚的女兒從中國大陸赴美探望的父親。文藝雜誌《Public Space》的主編曾經説過:「李翊雲用英語講述的普通中國人的故事,觸動了美國讀者的心弦」。
李翊雲現在和丈夫、兩個兒子生活在美國舊金山的郊外,在小説創作之餘還在大學的寫作系授課。她總是放在案頭的托爾斯泰的巨著《戰爭與和平》上貼滿了便籤。她説:「我不是用母語寫作所以要花時間好好琢磨文章。」
她覺得用英語寫作好像是一種重生。可以開始自由的思考,變得想探究以前一直包裹起來的疑問。在自己的人生中,她有兩個難以磨滅的記憶。
一個是5歲的時候被從幼兒園帶去參加的一個集會。在陣陣的喝彩聲中4個被用繩子捆綁的人被壓上了臺。警察高呼「消滅反革命份子」,參加集會的人都一邊揮舞拳頭一邊跟著喊。這是文革時期執行死刑前的一場集會。
另一件事是16歲時的事情。89年天安門事件的晚上,她母親想出去看看情況結果看到了附近鄰居家8歲孩子的屍體,哭著回了家。
如何在互相告密的社會中活下來。家長告訴她「不能把家的談話告訴別人」,日記也只是簡單的紀錄。她本想成為一名科學工作者也是因為這是一條安全的人生道路。進入北京大學的頭一年他在部隊接受了一年軍訓。因為自我檢視的毛病似乎會死灰複燃,所以現在她也不用中文寫作。
李翊雲的首部長篇小説是以現實發生過的事件為原型的。該書講述的一個少女寫給戀人的信中涉及了批判文革的內容,這封信被她的戀人告密後,她被關進了監獄,10年的牢獄生活後她被執行了死刑。該書描繪了和這個女孩兒相關的各色人等的人間百態。有些人批判李翊雲這是揭露中國社會的陰暗面,對此李翊雲認為:「這是因為不管是哪個國家,人的本質在陰暗處才能得到顯示」。這本書她獻給了自己的父母。
從美國觀察中國20年。回國時她也驚異於中國的變化。她認為中國擺脫專政或許還需要時日,但是也不是完全悲觀看不到希望。她認為美國的教育也有嚴重的缺陷。李翊雲説人不管是在哪兒都會重覆殘酷的歷史,同時也能掌握如何熬過這種歷史的方法。同時抱有中美兩種視野的李翊雲「不認為自己屬於哪個國家」。
20世紀美蘇兩國長期持續冷戰。21世紀兩個大國,中美兩國能否互相遷就?對此李翊雲淡然的回答道:「兩個國家都是為了本國的生存在利用對方所以應該不會産生致命的衝突吧。」
————————————————
李翊雲1972年生於北京。父親是研究人員、母親是教師。畢業於北京大學,96年赴美。修完愛荷華州立大學免疫學的博士課程後,轉入該校寫作系,開始用英語寫作。2005年發表的短篇小説處女座《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獲佛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説獎和美國筆會/海明威獎。2010年入選《紐約客》雜誌評選的最值得關注的20位40歲以下年輕作家。
因為擅長創作短篇小説,李翊雲還被稱為「中國的契訶夫」。她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09年發表長篇小説《漂泊者》(The Vagrants)、14年發表《比孤獨更溫暖》(Kinder Than Solitude)。現在在文學創作之餘,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寫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