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興起用數位技術再現逝者音容

2018/02/01


  為了懷念已經去世的至親故友,在日本利用數位技術把他們的音容笑貌留在身邊的嘗試正在擴大。通過使用3D列印機和雲技術,有些人把故人生前的樣子製成栩栩如生的雕像,有些人留存下逝者本人聲音將其發送給遺屬。迎來超高齡化社會的日本今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多死時代」。不僅是傳統的墓地和佛龕,緬懷故人的手段或將日益多樣化。

    

河合米子凝視著重現一起旅行之時丈夫姿態的「逝者人偶」(愛知縣豐田市)

    

  「就像他隨時在這裡一樣」,家住日本愛知縣豐田市的河合米子(80歲)2年前失去了相伴50多年的丈夫河合勝彥。撫慰悲傷的是女兒贈送的「逝者人偶」。這是根據死者生前照片製作的高約30釐米的石膏像,甚至連勝彥喜歡的帽子和圍巾都精巧再現出來。米子滿意地説,「大家都説很像」。

  

  逝者人偶由大阪的ROICE ENTERTAINMENT公司利用3D列印機製作,價格約為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16萬元)。該公司在3年裏接到約350個訂單。石膏像可以放在客廳或臥室等身邊的場所。

 

  存儲容量不斷擴大

 

  此外,通過智慧手機存儲遺言、發送給遺屬的服務也已問世。具體而言,是指將死者生前的影像存儲在雲平臺上,在孩子生日等指定的日子發給家人。

     

  提出此項創意的是日本搞笑組合「倫敦靴子1號2號」的成員田村淳,據稱他從能傳遞死者語言的「通靈巫女(itako)」處獲得靈感。田村表示,「有人聽到故人的聲音感到高興。但願能鼓舞仍然健在的人」。田村計劃2018年推出服務,價格為每月500日元(約合人民幣28.89元)。服務名稱定為「itakoto(曾經存在)」,取自通靈巫女和生前存在的諧音。

    

  新服務的背後存在的是技術革新。如果委託雕刻家製作特別訂製的精巧雕像,有時需要數百萬日元。但如果利用3D列印機,就能夠低成本製作。隨著雲技術的普及,個人能存儲的數據容量飛速膨脹,像智慧手機那樣的播放設備也在身邊普及。

    

  此外,日本社會的變化也不容忽視。住樓房沒地方擺佛龕、對繼承墓地感到有負擔,有這樣煩惱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東京大學的瓜生大輔助教認為,「作為支撐感情的方式,遺屬們開始關注數位技術」。 

  

  數據不會老化,能夠永久使用。還出現了試圖把數位技術與祭奠習俗融合起來的趨勢。

 

  故意限制功能

 

  日本的媒體藝術家市原Etsuko開發出在軟銀集團的人形機器人「Pepper」上再現已故親人表情和聲音的功能。目前已收集了約40個人的數據,力爭2018年內推向商用化。不過市原把再現功能設定為僅維持至死後49天。

      


      

利用人型機器人「pepper」重現逝者的表情和聲音

       

  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靈魂將會轉世投胎,家人應在第四十九天結束法事。市原表示「故意設置了期限」,雖然討論使用人工智慧讓機器人像已故親人那樣説話,不過最終僅局限為播放事先錄好的聲音。原因在於不希望活著的人過度執著于已經去世的親人。

  

  關於用數位技術懷念已經去世的人,網上也出現了「感覺像假的」等懷疑聲。但日本的年死亡人數正不斷增加,預計到2040年前後峰值時將比目前增加30萬人,每年死亡超過160萬人。對於經歷生死離別的人們而言,心靈安慰將變得越發重要。

  

  原本日本就有設置佛龕 ,悼念死去親人的傳統。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小谷midori表示,「如果利用數據來追憶已故親人,使用數位技術幫助人們漸漸適應失去親人的生活,未嘗不是件好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