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分析發現生活習慣影響孩子學力

2018/06/28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2017年春季的全國學習能力和學習狀況調查(全國學力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平時喜歡看書和看報紙、生活規律家庭的孩子成績比較好,即使父母的收入和學歷不高。有觀點指出家庭環境的不同導致孩子的學習能力産生差距,有望通過改變家庭生活習慣來克服學習能力差距。

 

資料圖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小學6年級和初中3年級學生的國語、算術和數學成績以及抽選學校約14萬名監護人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將監護人的年收入與和學歷等家庭的社會和經濟背景指標化,並分為4個階層,然後與測試的平均答對率進行了比較。

 

      與2013年度上次調查結果一樣,所有學科都是監護人的階層越高,孩子的答對率便越高。差距最大的是考察基礎知識的初三數學A學科。最高階層家庭孩子的答對率為77.1%,而最低階層孩子的答對率為52.8%。

   


 

      一方面,父母處在最低階層,但孩子學力排在前25%的家庭,對於是否「從小陪孩子讀繪本」、「讓孩子看書和看報紙」、「讓孩子每天吃早飯」和「敦促孩子有計劃性地學習」等問題,回答「是」的比例比孩子學習能力低的家庭高出5.8到12個百分點。這顯示出,與父母的收入和學歷無關,生活習慣和父母的意識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産生影響。

    

     孩子們「非認知技能」(體現自控力、積極性和忍耐力)越高,答對率也相對越高,相比初3學生,這在小學6年級學生身上體現得更明顯。非認知技能與家庭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幾乎無關。

  

      參與調查的御茶水女子大學教授耳塚寬明指出,「雖然不伴隨著福利和收入再分配及就業政策,便無法緩和和消除學習能力差距,但是教育對策並未完全無計可施。從分析結果看出,可以採取一些克服學習能力差距的措施」。

 

      日本全國學習能力測試從2007年度開始面向所有小學6年和初中3年級學生實施。除了國語、算數和數學外,還每3年實施一次理科考試。從2019年度開始初3學生還將每3年考一次英語。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