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化普及的今天,該如何與孩子談「錢」?

2019/01/30


  從幼兒時期開始的金錢教育正備受關注。網購及手機支付越來越普及,「看不見的錢幣」這種新結算方式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日本到2022年將成人年齡下調到18歲,有聲音要求在此之前儘快開展金錢教育以防後期遇到相關問題。記者以剛開始學習錢幣的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為對象,進行了現場採訪。

 

  2018年12月中旬,埼玉縣川口市以小學低年級學生及其監護人為對象進行了一場關於金錢的講座。參加該活動的津谷宏紀(38歲)是位一年級男生的父親。他表示,「隨著無現金化不斷推進,為了避免孩子稀裏糊塗地花錢,我專門過來學習」。孩子們參加了零錢記帳和金錢交易等遊戲。

 

  對於監護人而言,如何教孩子花錢是個苦惱的課題。小學三年級女生的父親高柳謙(45歲)表示,「女兒想用壓歲錢購買父母不同意的物品,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小學一年級男生的母親池上美香(41歲)表示,「想知道零錢的用途和怎麼記零錢帳」。

 

  理財師ICHINOSEKATSUMI強調,「從教育成效來看,金錢教育應從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開始」。如果是中學生,「因為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確立了金錢觀念,很難改變」。

 

  在日本銀行設置事務局的金融宣傳中央委員會一直在推進「金融教育」,讓人們學習金錢交易方法和金融經濟的基礎知識。關於幼兒園階段的相關教育內容,該委員會列舉了「區別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遵守約定」、「珍惜勞動價值」等。

 

幼兒園小朋友做披薩也是一種金錢教育(2018年11月,甲府市)

 

  幼兒園和保育園會固定進行「買東西遊戲」等金錢教育,而甲府市一家名為「住吉」的幼兒園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致力於這一教育。在每月一次的「石窯日」,孩子們會在幼兒園院子裏的石窯點火,準備配料,然後將做好的披薩麵包分給年紀小的孩子,自己選擇角色參加活動。

 

  總園長矢巻行祥表示,「我們希望培養孩子的判斷力,以及與他人構築信賴關係的能力,並且從被人感謝當中獲得的成就感」。精通金錢教育的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西村隆男指出,「獲得信任、在遊戲中合作並進行判斷的經驗有助於學生今後開展商業交易和創業等」。

 

  除了花錢的消費者立場,通過這些體驗,從提供商品和服務的一方了解相關知識也是金錢教育的一環。律師住田裕子表示,「近幾年有家業的家庭在逐漸減少,多數孩子不了解生産者立場的情況下就走入了社會」。

  

  成為小學生後,會進入金錢交易的學習階段。現在的小孩還沒有充分積累買一些小東西的經驗,就接觸了用網際網路和智慧手機輕鬆購物的環境。

 

  在山梨縣上野原市的秋山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拿著300日元到附近的百貨店購物。教導員佐藤恵裏在11月下旬的授課中問道:「如果再讓你們去買一次,大家會怎麼做呢?」

 

  第一次買了10個橡皮的中島大地回答:「下次想給家人買東西,還有橡皮」。大地的母親孝子(47歲)表示,「附近商店較少,平時我家都是開車去購物中心,孩子沒有過單獨買東西的經驗」。


 

  「兒童金錢教育會議」代表ANBIRUETSUKO指出,「隨著無現金化的普及,使用錢的真實感受也越來越淡薄。回顧一下買過的東西,評價一下反思一下,這點變得更加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最好能在實際花錢的情況下教育孩子。ANBIRUETSUKO舉例稱,對於已經學會加法的孩子,家長在購物時可以讓他自己去挑總價不超過300日元的零食,「這樣能用的錢有限,就可以讓孩子們學到,有時必須要自我控制」。如果是幼兒的話,「可以讓他只挑一個零食,進行做判斷的練習」。希望親子能一同努力。

 

  「使用父母手機玩遊戲時,買了很多付費道具」、「孩子使用上學交通卡買東西,擔心孩子對於餘額減少沒有概念」。

 

  隨著無現金化的不斷普及,不斷有人諮詢專家如何解決孩子和金錢之間的新型煩惱。

 

  二維碼支付、各種積分制等新服務陸續登場。其中一些方式就連家長也不太熟悉,教育孩子很好地和外界溝通也未必容易。ANBIRUETSUKO表示,「大人在學習新支付方式的同時,與孩子一起學習金錢知識的姿態也不可或缺」。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相川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