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超過美國

2018/03/09


       日本女性就業方面存在一種「M型曲線現象」,即因生育和育兒而離職、女性勞動者以30多歲人群為中心出現減少,這一現象正在逐漸消失其原因是有工作意願的女性增多,而且日本的育兒支援政策也不斷擴充。此外,由於當前日本經濟復甦而人手短缺,企業增加了對女性的錄用。但是,在薪資和非正式員工比率方面,男女依然存在差距,改善女性員工待遇成為課題。

 

       日本總務省1月下旬匯總的最新的勞動力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15~64歲的勞動者中,女性為2609萬人,男性為3289萬人。從勞動參與率來看,女性為69.4%,雖然與男性(85.6%)仍有一定差距,但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女性勞動參與率從經濟復甦的2012年開始快速上升,5年內上升了6個百分點。從全球來看,這也是極為罕見的上升速度。2016年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超過了美國和法國(均為67%)。

 

 

       「M型曲線」在按年齡層劃分並用曲線來顯示勞動參與率時出現。日本女性的就業存在一種傾向,即在30多歲育兒期離職,到了40多歲育兒告一段落後重新上班。歐美國家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曲線接近於梯形,而日本的曲線在30多歲時凹下去,呈現「M」型。這被認為是表明日本女性工作環境不完善的例子之一。

 

       但是現在M型曲線已經非常接近梯形。雖然30~3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30年前僅為50%左右,但在最近幾年快速上升,2017年上升至75.2%,與40~44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77.0%)幾乎處於同一水準。30多歲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提高,拉動了15~64歲女性整體的勞動參與率,達到70%。

 

 

       日本政府和企業致力於推進勞動方式改革,育兒期的女性兼顧工作變得容易。2017年25~34歲女性正式員工比上年增加了4萬人,非正式員工則減少了3萬人。越來越多的女性以正式員工的身份重返職場。從2017年10月開始,日本育兒假最長可延長至孩子2歲。

 


       據總務省調查,想工作卻因為「生産和育兒」而放棄求職的女性多達89萬人。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佐佐木表示,「女性工作的空間還很大」。預計2019年度之前勞動參與率將繼續提高。

 

       人手嚴重短缺

 

       雖然日本的經濟正在復甦,但也存在無法確保勞動力而錯失商機的情況。中小企業和需要大量人手的零售、餐飲以及運輸等行業的短缺情況格外嚴重。這些行業對女性和老年人參加工作抱有很高期待。企業積極錄用女性,工資易於上漲也是女性就業增加的原因之一。法國巴黎銀行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表示,「包括正式員工在內,工資顯著上漲的局面正在到來」。

 

       日生基礎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久我尚子表示,如果大學畢業的女性經過2次生育、作為正式員工持續工作,在利用育兒假和縮短工作時長制度的情況下,整個職業生涯的收入將超過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80萬元)。另一方面,如果在生育第一個孩子後離職,等到第2個孩子的育兒情況穩定後,以打零工形式再就業,一生的收入僅為6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50萬元)。如果女性參加工作和漲薪的趨勢出現擴大,家庭的消費也將增加,有助於促進經濟良性循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