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質檢人才斷層 或影響「日本製造」

2018/05/02


    日本2017年有效招聘倍率創44年來新高,是一種只要想就能找到工作的狀態。但在此背景下,負責企業品質管理的專家卻顯得缺乏。日前,日本企業的篡改檢測數據等醜聞頻發,各企業正積極強化管理體制,需求將不斷增加,但由於「團塊世代」(1947~1949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退休等原因,品質管理人才出現枯竭。由於這是需要多年經驗的領域,自主培育人才需要較長時間。品質管理人才的短缺有可能成為維持日本産品製造信譽的絆腳石。

 

神戶製鋼所等日本企業篡改檢測數據等醜聞曝光

 

     觀察日本厚生勞動省1月30日發佈的2017年12月有效招聘倍率數據,品質管理專家普遍短缺的現狀浮出水面。在産品檢驗的從事者中,金屬為2.37倍,除金屬之外為2.79倍。機械檢驗也達到2.12倍,都是有可比數據的2012年3月調查以來的最高水準。

 

     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轉職仲介市場也日趨火爆。據Recruit Career公司的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品質管理和保證領域的有經驗者的招聘倍率達到1.35倍。比3年前提高0.31個百分點。按各年12月比較,創出啟動調查的2008年以來的最高。

 

      其中,日本的汽車和家電等企業的需求突出。有分析認為,背景是日産汽車和神戶製鋼所等相繼曝光的品質管理方面的醜聞。運營技術人員等轉職仲介網站的Quick公司分析稱,「尤其是30~40多歲人才需求突出」,對於能長期工作的「來之能戰」的人才需求巨大。

  

 

       「希望進一步加強社會招聘」,將出任愛麗思歐雅瑪下一任社長的大山晃弘在接受採訪時,把確保明顯短缺的品質管理的人才等視為課題。

 

     日本的企業通過供貨前的商品檢查來消除殘次品,如果在推向市場之後發現瑕疵,一直通過補償等舉措迅速應對。對於環保認證「ISO14001」等的取得也持積極態度。但負責品質管理的專業人才短缺將動搖這種産品製造的基礎。

 

     此外,有可能導致日本慢性質檢人才短缺的結構性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

  


 

     其一是老年階層的退休。推進品質管理運動的「日本科學技術聯盟」指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在一線建立起系統和工作程式的一代中有很多專家,但如今都已經60多歲了」。「團塊世代」自2017年步入70歲。雖然通過再雇用參加工作的人很多,但70多歲的勞動參與率相比之前將迅速下降。

 

     另一個問題是日本的大學研究的停滯。熟悉品質管理領域的文教大學的長田洋教授表示,「在國立大學的工學系,學習品質管理整體的研究體制沒有固定下來」。自1990年代起,日本的生産基地遷往海外,在企業和學生之間,缺乏作為學問來研究品質管理的趨勢。

 

      如果資深人才退休,來之能戰的年輕人才很少,企業就只能自主培育。豐田具有培育品質管理人才的諸多機制。在汽車的出廠檢驗環節,通過學科講習和技術訓練進行指導,在此基礎上和資格擁有者一同參與檢查工序。在那裏工作熟練之後,才作為獨當一面的戰鬥力予以認可。

  

      不過,構建這種自主培育系統的企業只是極少一部分。據日本科學技術聯盟的調查顯示,回答稱2015年度對品質管理教育的投資額還不到銷售額的0.01%的企業達到整體的37%。相比2006年度調查的21.4%大幅上升。

   

    長田教授表示,「對於品質管理部門來説,通過AI等提升效率也不可或缺。應同時推進經驗值高的專家培育」。

 

    JR東日本將在2020年春季之前,全面引進山手線的新型車輛「E235系」,將在運送乘客的同時,收集車輛設備和軌道狀態等數據。對此進行分析,用於減少故障。另一方面,將改善退休後重新雇用的員工的待遇。將挽留資深人才,推動其將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人。如果對質檢人才短缺的狀態放任不理,日本的産品製造的信譽將喪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