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中國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日本人
2023/07/06
在中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獲得職位的日本研究人員正在增加。截至目前,中國一直邀請日本企業的技術人員,但也開始聘請天文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與大學預算減少導致研究人員就職困難的日本形成對照的是,中國最近20年來大幅增加預算,研究水準不斷提高,甚至在論文的數量和品質上與美國形成競爭。
「希望作為一名研究人員儘快獨當一面」,曾任日本東北大學助教的龜岡啟2022年9月出任位於上海市的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組長。在一個由以植物研究聞名世界的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 Innes Centre)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運營的組織中,龜岡啟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小組。
![]() |
龜岡啟從東京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先後任職於大阪府立大學(現在的大阪公立大學)等學校,2020年剛剛在日本東北大學擔任短期助教,但想儘快獨立,主持研究室。對於研究人員來説,成為被稱為「PI (首席研究員)」的研究室主持人是一個重要目標。
研究經費9000萬日元
龜岡啟當時認為是一個製作申請海外職位材料的機會,於是提出申請,「幸運地是一次就成功了」。通過線上和在英國的面對面面試等2次面試,獲得錄用。
龜岡啟的研究課題是生活在土壤中的真菌與植物的共生關係。名為「叢枝菌根真菌(AM菌)」的黴菌的同類收集土壤中的磷和氮,提供給植物,幫助它們生長。作為環境負荷較小的「微生物肥料」,有可能對農業有所幫助。
龜岡啟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實現培養和增殖AM菌。打算在中國與學生和研究人員一起深挖以往的研究課題,同時挑戰新的課題。
研究所提供了可以靜下心來進行研究的環境。「在中國也算是比較幸運的」,作為建立研究室的初期費用和5年的研究經費,共計獲得約9000萬日元。可共同利用質譜分析儀和共焦顯微鏡等昂貴的實驗設備的設施非常充實,還有承擔設備維護等的技術人員。
據悉,擁有50~60名植物研究人員的研究所在世界範圍內也屬罕見。夥伴意識也很強,分享實驗設備等,「氣氛非常好」。龜岡啟的任期為5年,如果通過審查還可以再延長5年。龜岡啟鬥志昂揚地表示「希望能堅持比5年更長的時間」。
雖然顯示前往中國的日本研究人員的整體情況的數據不多,但當地的日本研究人員等異口同聲地表示正在增加。其背景之一是隨著中國的研究水準提高,條件優厚的職位增加,研究環境的吸引力正在提升。
位於上海的復旦大學的服部素之教授經常接到有意前往中國的日本研究人員的諮詢。服部教授強調:「水準的高低和職位申請的容易度是兩碼事」。即使要求的水準很高,如果大量招聘,也很容易申請。「中國擁有明顯更多的職位,而日本則明顯很少。」
據稱前往中國的研究人員尤其多的領域是生物生命科學類、天文學及基礎物理學。作為基礎科學的代表,天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缺乏研究人員的職位。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來提出加強應用科學以及基礎科學,積極新開設學科和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政道研究所是力爭在天文物理學領域達到世界頂尖水準的研究機構。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美國人李政道提倡,成立於2016年。以天文學、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為支柱。
可立即使用超級電腦
研究黑洞天文學的水野洋介從2020年開始擔任李政道研究所的副教授。他也是成功拍攝黑洞的國際項目「事件視界望遠鏡」(EHT)的參與成員之一。
![]() |
從京都大學研究所畢業後,水野洋介在美國獲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和大學研究員的職位。之後,先後就職於台灣的大學和德國法蘭克福的歌德大學。一邊參與EHT項目,一邊繼續尋找包括日本在內的職位。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尋找有日本人學校的地區,結果被上海的研究所錄用。
水野洋介的專業是數值模擬的研究。正在將超級電腦的計算結果和EHT的觀測圖像結合起來,致力於物體落入黑洞的機制等理論的驗證。
在日本和美國,只有研究項目被採用,才可以免費使用超級電腦,而在中國,只要付錢就可以使用超級電腦,運用方式獨特。研究所提供了約1500萬日元作為初始資金,使之能立即啟動研究。
![]() |
上海交通大學的李政道研究所力爭在天文物理學領域達到世界頂尖水準(該所的電腦中心) |
中國的大學相繼設立了天文學專業,天文學家的研究職位也在增加。對於歐美的研究人員來説,與中國的生活文化差異很大,前往中國的阻礙大。水野認為「日本人具有機會」。
日本研究人員前往中國的背景是研究能力低迷的日本環境嚴峻,年輕研究人員能夠獨當一面的機會很少,這一點也産生突出影響。中日之間的研究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拉大。
中國研究人員數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吸引日本研究人員的原動力是世界第一的研究人員數量和逐年增長並逼近美國的世界第二位的研發經費。豐富的資金帶來設備和崗位的充實、研究室開設等所需的強大支援體制,營造了容易投入研究的環境。
「此前沒想到中國的研究水準會這麼高」,這樣説的是山東大學威海校區的研究員野和田基晴。
野和田在2023年3月時隔2年回到中國。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大學建議他回國,2020年2月開始從日本線上上推進研究。專業是極光等宇宙電漿體物理學。當作為太陽風而從太陽射來的電漿體粒子與地球大氣相撞時,就會産生極光。
![]() |
山東大學研究員野和田所在的團隊正在討論 |
極光的形成受到地球磁層和太陽風相互作用的影響。如果能量強的太陽風擾亂磁層,將導致環繞地球運作的人造衛星發生故障等。對太陽風和磁層的預測被稱為「太空天氣」。野和田關注極光的形狀,致力於分析。
野和田從日本的東海大學的研究所畢業後,曾任職於台灣的大學等,2010年成為北京大學的研究員。契機是北京大學教授的一篇論文。正當為找不到下一個職位而苦苦掙扎時,注意到那是一篇有趣的論文。發了一封提出面談的郵件,稱「希望一起參加研究」,雖然薪水很少,但得到錄用。
5年任期結束回到日本後,就職活動也遇到困難。接連遭到日本和歐美大學的拒絕,但在中國的人脈帶來了現在的職位。給北京大學的教授發出諮詢郵件後,對方稱自己的學生在山東大學,正在尋找研究人員。由於在北京大學當研究員時相識的關係,所以得到錄用。
野和田表示,中國的研究氛圍和風格「很適合我」。實力至上主義突出,30~40歲的教授也很多。據稱這是一個研究人員和學生可以自由交換意見和提出建議的開放包容的環境。
中美對立給研究蒙上陰影
比起電子郵件,「微信」等聊天應用的交流在中國更為普遍。野和田認為,自由豁達的環境培養了研究人員,正在提高中國的研究能力。
進入2000年代以來,中國在研發的國際舞臺上迅速提高了存在感。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科學技術和學術政策研究所的數據顯示,從各領域研究論文的引用數進入前10%的「受關注論文」的數量來看,中國2000年(1999~2001年的3年平均)首次躋身世界第10位,從2008年開始一直排在美國之後,位居第2位。2018年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力爭在基礎科學方面達到世界頂尖的研究水準,但目前也面臨著課題。由於中美對立加劇,與美國的共同研究變得困難。即使在與軍事技術無直接關係的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國際形勢也開始投下陰影。
日本論文排名下降
相對於崛起的中國,從2000年代開始走上低迷道路的是日本。在受關注論文的數量上,2006年被中國超越,跌至第5位,此後一路下滑。現在被南韓和印度超越,跌至第12位。
岡山大學教授河野洋治表示,「中國的躍進具有值得日本學習的教訓」。河野洋治2015年從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來到中國,在中國科學院工作至2019年。作為中國的特點,他指出了基於年輕人自由思考的研究活動的加強和包括基礎研究在內的廣泛領域的預算分配,強調「‘選擇與集中’無法恢復日本的研究能力」。
日本在2004年將國立大學法人化,來自國家的運營費用撥款逐年削減。由於人工費和管理費的削減,教師職位減少,一邊忙於不斷增加的業務,一邊又無法得到充分的支援, 河野指出「陷入研究時間減少、研究能力下降、撥款進一步被削減的惡性循環」。
為了捲土重來,日本政府設立了10萬億日元的「大學基金」。使用預計每年3000億日元的投資收益,將選出的數所學校認定為「國際卓越研究大學」進行支援。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等參加了支援対象的招募。但是,大學基金也蘊含有可能導致新的「選擇和集中」的風險。
河野教授認為,在中國,「年輕一代的教授正在爆炸式增加,競爭也很激烈。今後20年左右應該會取得優異的成果」。日本要採取著眼於20年後、重新在研究領域恢復國際地位的措施,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越川智瑛、松添亮甫
(明日刊登姊妹篇《那些在日本從事AI開發工作的中國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