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日本從事AI開發工作的中國人
2023/07/07
在日本的初創企業中,中國技術人員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他們認為人工智慧(AI)及電腦圖形學的知識在日本能派上用場,因此作為AI技術人員致力於開發。隨著生成AI的興起等,日本獲得AI技術人員越來越困難的背景下,需要實戰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的企業增多。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探尋了這些中國AI人員不在AI領域領先的中國和美國,而在日本初創企業工作的原因。
在從事不需要編程知識的「無代碼」軟體開發服務的FLUX(東京澀谷)擔任首席技術官(CTO)的李然説:「中國和美國的市場很大,但競爭激烈,初創企業成功的概率很小」。
FLUX從事面向通過自家網站銷售商品等的D2C(直面消費者)企業、根據每天的分析結果,提供容易提高收益的網站設計的業務等。
![]() |
李然參與創業的企業被認定為東京工業大學系的初創企業 |
在日本創業
李然從英國康橋大學電腦科學專業中途退學後,在東京工業大學工學系專攻機器學習、深層學習後畢業。看到朋友在美國和中國創業的情況,他説:「我發現(在中美)初創企業大多要麼被大企業收購,要麼只有技術被模倣」。
李然2018年作為創始成員在日本成立了FLUX。他分析説:「日本的大企業大多不能獨立實現數位轉型(DX),而委託外部企業開發系統。初創企業正在承擔日本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 |
李然認為,日本不少大企業現在仍在核心系統中使用半世紀多以前開發的編程語言。他説:「為了保住懂舊系統的工程師的崗位,很多企業現在仍不能改變核心技術」。他指出:「正因為IT行業有保守的一面,致力於新技術的初創企業才受到關注」,認為日本市場的開拓餘地很大。
中國僅AI相關論文數量就是美國的2倍,是世界上AI開發最活躍的國家之一。從這樣的中國來到日本工作的AI技術人員異口同聲地説:「日本工作容易,住得舒服」。很多中國技術人員認為大學學到的AI及電腦知識在日本能得到活用。
拒絕華為內定
在FLUX擔任首席工程師的孫映雪來自清華大學。她本科學的是AI相關專業,畢業後在東京大學讀了碩士,拒絕了華為的內定,加入了FLUX。「我大學入學時,AI還不這麼熱」,孫映雪畢業的專業現在在清華大學數一數二,非常受歡迎。她説:「法學院和經濟學院也在學習編程語言,想進入AI行業的人很多」。
孫映雪的大學同學大多去了華為和騰訊等企業。雖然華為給她開出了第一年相當於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0萬元)的薪酬條件,但她拒絕了華為的內定,原因是「競爭激烈,也覺得沒太大意思」。她指出「中國長時間加班多,有時還不告訴開發業務的目的和理由」。
在日本,即使員工很少的初創企業也大多從事大型項目的開發。「業務的目的和背景會讓普通員工週知,因此覺得有意義」(孫映雪)。
中國技術人員之間在「微信」群聊中交流職場環境的情況在增多。比如:在美國Meta(原臉書)及美國蘋果等「GAFA」工作的技術人員問:「工作一點都不開心,有沒有有趣的工作?」群裏有時會有人出來介紹日本初創企業的工作。
![]() |
中國學習AI相關技術的大學生被認為將繼續增加(REUTERS ) |
接納這些中國技術人員的日本企業也有幾個理由。關於中國技術人員能在日本活躍的因素,FLUX的CTO李然説:「在日本即使接近工程師的專業研究生,實際寫過代碼的人也很少」。而在中國,學生在微信上公開自己開發的APP的情況也越來越多。
不過,包括初創企業在內,日本的軟體開發企業大多採用論資排輩的工資制度。即使技能出色的技術人員進入企業,也不能得到跟成果相應的報酬,因此有時立即就會辭職。這也要求日本企業著眼於員工的多國籍化,建立包括報酬在內,方便有能力的人才工作的就業體制。
中國的人工智慧(AI)技術人員在日本初創企業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具備可將自己獲得的知識和最新技術運用到開發中的環境。以最低成本迅速開發出産品並進行反覆驗證的「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模式已經在日本普及。據稱,這種模式很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反映到開發中。
用最新編程語言
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課程、研究電腦圖形學(Computer Graphics)的黃宇航,曾在DeNA和初創企業從事過開發工作。他説:「為了快速解決問題,初創企業的工程師會積極配合項目學習新的編程語言」。「可以體驗一項服務從開發到發佈的全部過程,工程師能夠獲得成長」。
黃宇航同時指出,日本的大企業「往往會以目前可以使用的編程語言為起點進行討論」。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的《2021年中國程式員薪資和生活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IT行業工作的58.9%僱員年齡在29歲以下。30~34歲的人佔比31.8%,35歲以上的人要少得多,佔比9.4%。黃宇航説:「在中國,35歲是一個門檻,過了這個年齡之後,在很多企業都難以從事工程師工作」,而在日本則可以長期從事開發工作。
作為副業在新興企業進行開發
還出現了在IT企業工作,同時在初創企業從事開發副業的中國技術人員。陳乾峰從中國廣東省的中山大學畢業之後,又在東京大學攻讀碩士,目前在日系大型IT企業工作。
他可以通過主業獲得足夠的收入。但陳乾峰在解釋在初創企業從事副業的原因:「新技術在最尖端嘗試,有助於自我成長」。
![]() |
陳乾峰表示,在日本用戶人數較多的網購平台中,「有的網站甚至是使用30年前的技術搭建的」。他認為「即使是相對較新的企業,如果更換核心系統的話,負債也會變大」,企業存在繼續使用原有系統的傾向。
初創企業可以靈活地改換核心系統。他斷言:「通過副業學到的東西比主業還要多」。
經濟對立
中國的AI研究十分活躍。荷蘭學術資訊公司愛思唯爾(Elsevier)與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顯示,從2021年發表的AI相關論文數量來看,中國達到約4萬3000篇,是美國的約兩倍。
中國IT專業招聘求職網站「拉勾網」的數據顯示,2021年AI相關招聘崗位同比增加95%。隨著AI産業在中國國內的崛起,預計學習相關技術的學生也會增加。
雖然人員的交流往來日益活躍,但從國家層面來看,日本在半導體相關領域加強了出口管理,與中國産生了經濟對立。如何通過獲得有能力的技術人員?日本的初創企業今後可能需要採取與以往不同的應對措施。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下美菜子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