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創企業(2)成功者帶動投資迴圈

2018/10/30


  「75分」、「81分」、「90分」,螢幕上出現分數後,會場裏發出歡呼和嘆息聲。9月8日,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市,7名創業者語速很快地闡述著自己公司的優勢,投資者作出了評價。

                       

  這種華麗的初創企業投資活動在中國每週都會舉行。在這一天,快馬仕科技健身通過6分鐘的説明籌集了近5千萬日元,這家企業運營在健身者身上佩戴電刺激儀,進行電脈衝訓練的健身房。

     

針對創業者的説明打分的初創企業投資活動(9月,杭州)

                    

  當場決定投資的劉曉松自己也是一名創業者,他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劉曉松曾向剛創業不久的騰訊控股投資,獲得了鉅額財富,這樣的大富豪正在尋找新的投資機會。

    

  中國未上市企業1~9月籌集到的資金合成日元約9萬億日元,這一規模與初創企業大國美國不相上下。

                  

  像劉曉松這樣的天使投資人只是很小一部分。政府和海外風投機構的資金也不斷湧入。此外,中國國內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投資正在提高存在感。

     

  美國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的統計顯示,在美國的初創企業投資中,谷歌等4大網際網路企業的佔比在2016年僅為5%。在中國,對初創企業的投資中,阿里巴巴集團、騰訊、百度等國內3強的佔比達到42%。

              

  阿里9月向通過快遞出租服裝的「衣二三」投資數千萬美元。在流行趨勢快速變化的服裝領域,阿里注意到了租賃的可能性,還希望借此推廣支付寶的利用等,取得乘積效應。

          

  由於大型企業利用資金實力積極圈地,投資過熱感也很突出。1~9月,中國對於初創企業的投資額達到每起64億日元,比2017年全年增加了45%。上海高特佳投資管理的執行合夥人王海蛟指出,資金湧向有潛力的企業,投資額正在上漲。

       


         

  此外,充裕的資金在沒有進行充分調查的情況下被投入的案例也很突出。此前有消息曝出,一家號稱掌握瀏覽器創新性技術的企業籌集到約40億日元資金,但這家企業實際上使用了谷歌的技術。

       

  充裕的資金還吸引了人才。海外的中國留學者有60萬人,其中8成選擇回國,有意創業的浪潮正在形成。

        

  在英國名校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獲得博士學位的高欽泉(32歲)和童同(32歲)在福建福州成立了福建帝視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他們擁有可瞬間壓縮和放大圖像資訊的技術。客戶包括電視臺和線上視頻企業,美國英特爾也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

          

  圍繞在中國創業的理由,高欽泉表示除了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支援外,中國的通信速度慢,壓縮技術需求巨大也是原因之一。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的不便也成為創業的推動力。例如,由於中國的航班延遲和停航較多,播報飛機航運情況的APP「飛常準」的用戶迅速增加。

            

  一方面,還存在進入歐美大學和企業的中國人被懷疑參與商業間諜活動的情況。7月,一名蘋果的前僱員在即將返回中國時被捕,被指涉嫌盜取自動駕駛技術。歐美加強對中國的警惕感有可能使人才和資金的流動發生異變。  

     

  儘管中國充分具備支援創業的資金、人才和需求,但也仍面臨風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